一、学院概况
外国语学院始建于 1978 年,其前身为乌盟师范学校大专班英语组,自成立之初便肩负起为地区培养急需英语师资的重任,开启了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师范教育征程。历经多年的变迁与发展,在学校晋升为本科院校后,2010年开始招收英语专业本科生。迄今为止,已向基础教育事业输送了 3000 余名德才兼备的优秀英语教师,为乌兰察布及周边地区的基础教育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学院现有教职工59人,其中高级职称23人,博士教师14人(含在读博士5人),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比67.8%,具有海外留学背景教师27人,承担英语专业及全校大学外语教学工作。学院现有曲阜师范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2人、内蒙古教学名师1人、内蒙古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1人、乌兰察布市优秀教师2人、美国专业教学委员会TESOL中国专家委员会内蒙区域委员1人。
学院现有本科英语(师范)专业1个,在校生364人。
二、党建引领:筑牢思想根基,培育时代新人
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深化“五育并举”和“三全育人”大格局。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 “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作为重要抓手,通过实施 “党建铸魂”“金课引领”“协同育人” 等工程,把党的组织优势有效转化为育人优势,实现了组织育人和课程育人的深度融合。

学院以课程思政建设为抓手,“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为核心,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双语教学,构建起全覆盖、全过程、标准化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同时,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和示范课程建设工作,营造出 “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 的良好育人氛围。

“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
三、专业建设:坚持产出导向,打造一流专业
学院坚持产出导向理念,以国家质量标准为引领、以专业认证为抓手、以凝练“教师教育特色”为人才培养主线,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持续完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毕业要求、课程设置、实践教学、考核形式等,推进专业课程、师资队伍、课程评价、教育实践等系列改革,师资队伍在专业能力及教师素养方面不断提升,教师和学生在各项国家级、自治区级比赛中屡获佳绩。2021年,英语专业获批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院巧抓“学科专业实践”机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优质语言服务,突出“师范性”和“应用性”特色。2024、2025连续两年,我院师生为驻华使节参访团、国际铬发展大会提供翻译志愿服务,受到乌兰察布市政府外事办公室的表扬。


四、科研教研:以研促教,赋能人才培养
学院紧跟外语专业发展前沿,以教育数字化转型、课程思政、知识图谱等新课题为抓手,坚持以研促教、以研促改,科研与教研成果显著。近三年,获批各级教学改革项目75项,科研项目40项;获批校级一流课程7门、课程思政示范课9门;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项;获自治区教学成果奖三等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奖12项。出版专著、教材150余部;在国内外重点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70余篇。

五、实践育人:构建实践体系,淬炼教学技能
英语专业立足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求,紧密对接区域中小学英语教学实际,确立了“厚语言基础、精教学技能、重教育情怀、强实践创新”的人才培养定位。学院秉持“师范技能四年不断线”的思路,构建了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师范实践体系,通过“三习贯通”(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培养模式,形成“学中做、做中学”的良性循环,让学生在实践中淬炼教学技能,逐步成长为具备扎实英语语言文学素养、系统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娴熟英语教学技能的优秀英语教育人才。

学院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和实习基地构建了 “三位一体” 协作育人模式,在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及实践服务等方面开展密切合作。学院聘请中学教师及英语教研员讲授教师教育类课程内容,采用 “走出去、请进来” 的方式,与乌兰察布市教研室、集宁区实验中学、曙光中学、新星学校等联合开展教研活动,共同听课、评课,研讨英语教学。

近三年学院承担了两次自治区中小学英语教师 “国培” 任务,切实提升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

六、学生成长: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院持续强化学风建设,五育并举,通过社会实践、日常教育管理、第二课堂建设等措施,创新学生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三下乡”社会实践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国情民情的认知,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切实将思政教育融入实践活动,推动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综合素质。


七、结语:展望未来,续写华章
风劲帆满图新志,砥砺奋进正当时。展望未来,外国语学院将进一步加快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科学发展步伐,牢记新时代外语专业师范人的使命和担当,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时代新人,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