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学学院立足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求,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迎接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全面落实“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方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扎根北疆、服务地方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打造独具特色和区域影响力的办学品牌。
一、学院概况
蒙古学学院前身为原乌兰察布盟蒙古族师范学校,2000年7月,并入集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成为师专中师部。2004年4月,更名为蒙文教学研究部。2006年10月,更名为蒙文系。2010年9月,蒙文系始招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班。2017年12月,蒙文系更名为蒙古学学院。2019年,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被评为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4年,该专业被评为校级重点培育学科。
学院现设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1个本科专业。近年来,学院招生规模稳定,每年基本能按计划招满。现有教职工23人,其中专任教师20人,专任教师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13人;博士研究生学历12人,硕士研究生学历7人,形成结构合理、学术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
二、教育教学核心成果
(一)立德树人成效
1.党建引领把方向,立德树人固根基
不断强化党的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建“籽籽相拥 同心筑梦”一院一品党建品牌,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党建+文化传承”为学院的发展特色,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学科特色实践支撑的办学方向保障体系。党总支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连续四年被评为“好”。学院领导班子2024年度被考评为“优秀”等次。
组织开展“民族团结+特色党日”等活动,通过“理论学习+实践浸润”模式,构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长效机制,深化民族团结教育,提升师生文化认同,促进多元文化交流,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党日活动
推进学院“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以“在‘三全育人’格局下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探索”项目建设为抓手,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育人活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

“讲‘四史’故事,秀魅力家乡”—青年学生讲身边‘四史’故事”主题活动

“籽籽相拥、同心筑梦”诗歌朗诵比赛
举办“感恩党、听党话、跟党走”主题党日活动,学生入党积极分子们以“找找老照片,谈谈新变化”为主题,通过对比家乡历史影像与当代发展成就,生动阐释“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深化对党的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目前该活动已连续举办两届。

坚持党建引领,围绕专业和课程建设、科研和学科建设等核心业务,组织开展“听课评课抓教研,党建引领促提升”党日活动,结合学院督导听课情况,开展集体评课活动。

2.延伸思政教育阵地,释放第二课堂活力
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发力,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开设“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课程,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探索“显性+隐性”的双线育人路径,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蒙古族当代文学》等6门核心课程,3门课程获评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组织学院课程思政教学比赛,选派教师参加校赛。
融思政于第二课堂,筑育人之实践载体。组织开展“创新教案,展现青春教学风采”大学生教案比赛、“以心执笔,笔笔生花”最美笔记大赛、“墨缘杯”三笔字比赛等,提升师范生专业技能。举办“‘剪’绘爱国行,共筑中国梦”手工比赛、“双语之韵,文化交融”双语朗诵比赛、“语言桥梁,文化交流”蒙汉互译比赛等,筑牢民族团结根基,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五育并举”理念为引领,组织开展体育、劳动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坚韧品格与实践能力,增强集体协作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举办学院“12.9”越野赛、“以体强心,赋能成长—毽跃青春,筑梦心灵”踢毽子比赛、“3+3”气排球比赛、集体跳绳比赛、团体拔河比赛等,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规则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塑造他们健康向上的健康人格。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各项体育赛事,在校运会及校级足球、篮球、排球、拔河比赛中均摘得全校冠军,成绩斐然。


紧扣“五一”劳动节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劳动赋能新学期,青春‘净’力展新姿”劳动教育实践、“我为同学办实事,美丽校园我建设”等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培养学生劳动能力。

3.以赛促学促创,赋能专业实践
近三年,学院累计开展“三下乡”“返家乡”等活动87项,参与200余人次,覆盖内蒙古全域及辽宁等地,形成“团队+个人”的实践模式。获批国家级、自治区级大创项目16项,“基于马文化的幼儿玩具设计”获自治区级立项,“蒙古族刺绣AR可视化”等5个项目获自治区级专项资助。获“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级二等奖1项、校级奖项5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入围省级决赛。通过以赛促学、以研促创,有效提升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二)教学科研成果
学院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较好成果,近五年共获省部级课题 11 项,市校级项目 38 项。课题围绕蒙古学领域核心问题与前沿热点,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1.多元驱动,探索学术新境
近五年,立项教改课题 21 项、科研课题 28 项,博士基金项目 9 项。教改课题聚焦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改革以及课程体系优化等关键领域,旨在提升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水平。科研课题涉及蒙古语言文化、历史文献、民俗艺术等多个学科方向,深入挖掘蒙古学的丰富内涵与独特价值。博士基金项目为青年学者提供广阔的学术研究平台,推动学科前沿领域的探索与突破。



2.笔耕不辍,彰显学术风采
近五年,学院教师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共 94 篇,其中教改论文 42 篇、科研论文 52 篇,核心论文 11 篇。涵盖蒙古学多个分支领域,从语言的结构与演变、文学的创作与批评到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探讨。



3.著书立说,传承学术薪火
近五年,学院教师出版专著、教材共 13 部,内容涉及语言、文学、教育教学等方面。

4.载誉而归,彰显卓越实力
近五年,学院教师在各类教学与科研竞赛中屡获佳绩。在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教学成果奖评选、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互联网技术创新大赛、优秀教案评选等赛事中,共获得自治区级以上奖项 9 个,市、校级奖项 22 个。


(三)特色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学院将蒙古族传统刺绣等非遗技艺融入课程体系,打造“技艺传承+创意设计+实操能力”的特色育人模式。开设“蒙古族传统刺绣”“蒙古族传统游戏”“三笔字(蒙汉文)”等特色课程。2011年,开设《蒙古族传统手工艺·刺绣》、《蒙古族传统手工艺·毡艺》,由“蒙古族刺绣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图雅老师授课。

课程开设以来,深耕非遗教育教学领域,通过“师徒制”教学、实践工作坊等形式,实现技艺活态传承,迄今为止已有1000多名学生学习蒙古族刺绣,掌握基本技能。学院藏有500余张蒙古族传统刺绣图案、近600件蒙古族传统刺绣手工制品、近300件传统刺绣现代作品。
依托该特色课程平台,2019年“蒙古族传统刺绣”项目荣获全国移动互联创新大赛华北赛区高校组二等奖和全国移动互联创新大赛总决赛高校组二等奖。
学院被内蒙古蒙古象棋协会认定为“内蒙古蒙古象棋后备人才培养基地”。



(四)对外交流与合作
学院与蒙古国立大学等4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在联合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及互派教师参加学术会议等方面开展合作。

三、锚定战略定位,强化特色内涵
蒙古学学院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开展一切工作的主线,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在教学资源、专业设置、师资力量、教学科研、学生发展、特色课程以及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
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方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围绕“思想引领、实践育人、融合发展”三个维度,深化育人体系建设,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一是强化思想引领,筑牢育人根基。以“党建铸魂”工程为统领,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深度融入课程思政建设全过程,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深挖育人元素,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发力,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是深化实践育人,拓展成长平台。以“强化价值引领”为核心,以第二课堂为主阵地,以“团学赋能”计划和“志愿服务工程”为双轮驱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同步实施“五育并举”素质提升计划,建立学生成长数字档案,实现全过程精准培养。三是推动三位一体融合,促进协同发展。立足专业特色,推动专业实践、创新创业、文化传承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北疆文化特色的育人品牌,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立足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使命,蒙古学学院将以“新文科”建设为引领,聚焦“特色化发展、数字化转型、国际化协同”三大路径,深度整合北疆文化资源与数字技术创新优势,全力构建“语言+科技+产业”学科交叉融合体系,打造一批具有前沿性、融合性的特色课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