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专业现状分析
一、人才需求趋势
1、应用化学着重研究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化工产品的具体方法,具有技术科学的性质;以取得实际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根本目的,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应用化学不仅是开发基本化工原料、无机材料、有机精细化学品、高分子材料等的基础,而且在工农业生产、海洋开发、航天航空、信息产业、环境保护、生物工程、国防建设以及日常生活中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对新产品、新材料、新能源的要求的迫切性、广泛性和复杂性的提高,促进了应用化学不断发展,并要求专门人才适应于这种发展。目前我国急需复合型、应用型、外向型人才。综合性大学和工业院校纷纷设立应用化学专业,应用化学成为一门热门专业。。
目前,应用化学涉及的领域极为广泛,其品种繁多,形式各异。而开发和生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低污染、低能耗的“两高两低”精细化学品、电子化学品和开发环境友好、节能新工艺的绿色化学,是我国化学化工行业发展的方向及重点。因此,高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行业不断的变化催生了许多新岗位,形成了巨大的人才需求市场,应用化学人才大有可为。
2、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的实施以及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生就业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乌兰察布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幅员广阔、交通便利,矿产资源丰富,潜在经济价值巨大。近些年来,市矿产业、畜牧业、化工业、电力工业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经济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目前,乌兰察布市正全力打造工业大市和畜牧业强市,以实现乌兰察布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同时,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乌兰察布市的经济发展带了极大的机遇,进一步促进了以高新技术为增长点的信息产业的大发展,形成了对应用类专业技术人才的旺盛需求,新型材料和功能性材料的开发利用及相近企业、行业,在我市及周边呼、包、鄂三市及锡林郭勒盟等地区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尽管每年全国高校培养大量的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但能真正回到或留在西部地区工作的人寥寥无几。而这些区域内,应用化学教育发展滞后,特别是乌兰察布市、鄂尔多斯市及锡林郭勒盟,没有一所高校在培养这种人才,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严重脱离。
这种情形下,更需要进一步加强发展西部地区应用化学教育,以培养更多的“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新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振兴区域经济,促进新时期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健康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也为西部地区高校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生就业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二、国内高校同类专业发展趋势
1、我国理科应用化学(本科)专业办学历史可追溯于1980年,当时国家教委(教育部)同意部分工科或单科性院校利用工科优势,理工结合,设立具有特色的理科专业—应用化学专业。接着,综合性理科院校也开始利用理科优势,建立应用化学专业。目的是增强应用背景,培养理工结合型人才,以适合国民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改革的需要。由于应用化学专业能充分体现出各院校的办学特色,适应经济发展和其他相关学科发展中对跨学科人才的需求,设立应用化学专业的院校日益增多,应用化学专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全国设立应用化学专业的院校已达到300余所,其中教育部“211”学校中也有半数学校设立了应用化学专业。 北京大学以核科学与核技术为主线,并使其交叉渗透到多个化学领域,形成了有鲜明核科技特色的放射化学应用化学学科。复旦大学化学系分设化学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其中化学专业是该校的传统重点专业,学科基础扎实和师资力量强大,相对来说应化专业较弱。华东理工大学与北京化工大学,都有着极深的化工背景,学校设有化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药学院等多个与化学有关的专业方向。为了保留专业特色,目前的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设有高分子专业、材料化学专业、应用化学专业和应用化学(精细化工)专业等四个专业。
在内蒙古地区,内蒙古大学于1992年最早开设应用化学专业,相继还有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及内蒙古民族大学开设应用化学专业,这四所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和人才培养方面侧重点各有千秋,为内蒙古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应用型化学专业人才。为了进一步适应我国“十二五”国家发展规划中的低碳节能要求和适应内蒙古地区化学工业发展的要求,我校设置的应用化学专业可为内蒙古地区化工发展战略提供人才培养和储备,为乌兰察布地区及周边地区例如:大同、鄂尔多斯、锡林郭勒等提供新型复合人才做贡献。
三、本专业建设情况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本专业为我校新开专业,今年八月第一次启动招生。依据学校定位,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我系具体情况,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分为四个模块: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三个方向:稀土、精细化学品和无机合成。
2.学科基础
应用化学专业今年第一次启动招生,依托于我系化学专业。我系化学专业历史悠久,在专科阶段曾被评为自治区品牌专业,其无机化学课程被评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2009年升本以来,经过五年多的建设,专业水平有了进一步提升,为应用化学本科专业提供了强有力的学科支撑。但由于是新开专业,其专业课的开设存在师资和经验不足等问题。
3.师资队伍
化学学科已形成一支稳定的、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和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为骨干、具有高学历的中青年教师为主的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目前有教师29人,教授6人,副教授9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人,硕士学位6人,可承担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的教学任务。但专业课,特别是专业选修课教师缺口大。
4.教学条件
实验条件足以满足专业基础课,但专业课实验条件不足。
5.教学管理、方法和特色
应用化学专业是我系的新开专业,在办学过程中,我们将不断学习兄弟院校的办学经验,根据我系教学实际,摸索出适宜的教学管理、方法和特色。
第二部分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应用化学专业建设和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科学发展的原则,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建立注重学生个性能力培养的教学新模式 倡导“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和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础”的教学观,探索从传统的单向知识传授的“教学型”教学模式,向关注创新型教育的“研究型”教学模式转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着力创新,培育特色,合理规划优化结构,更新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第三部分专业建设目标
一、 总体目标
顺应国内外应用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在保持传统学科优势的基础上,加强学科交叉和渗透,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努力培养具有扎实化学基础理论,较强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具备化学、化工等方面基础知识,能在厂矿企业、事业、技术等行业从事技术开发、教学工作、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具体目标
1.专业定位符合国家、地区社会需求;依托化学学科和实验室,围绕稀土化学、精细化学品和无机合成三个专业方向建设具有特色的应用化学专业。
2.引进能有效推动本专业建设的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3-4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鼓励教师积极进行科教研,以科教研优化教学。
3.充分开发、利用多种教学资源,注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科学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5.开展专业基础课的建设工作;力争4年内有所有专业课建设成为校内合格课程或优秀课程。
6.尽量选用近三年出版的全国优秀教材,力争在4年内自编教材1部。。
7.不断完善大学化学实验-专业实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专业实践-毕业论文的多层次课内实践教学体系,同时积极支持低年级的开放实验和高年级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等课外科研创新活动;开发新的研究型实验内容,提高专业实验室利用率。
8.建立专业课实验室、校内仿真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
第四部分 专业建设措施
一、人才培养
应用化学专业招生人数控制在40-80人,着力点放在办学质量,在保证基本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力求培养高层次人才,一次性就业率保持60左右,考研率保持在15%左右。同时积极创造联合办学的培养渠道,使学生有机会接受国内外更高水平教育。
二、建设合格的师资队伍
目前,依靠化学专业的师资力量,仅能够满足应用化学专业基础课的教学需求,专业课教师还需通过引进、自学、培训来解决。计划引进应用化学硕士生1-2名,博士生1-2名。
三、凝练具有特色的专业方向
我系无机合成方面的研究已开展多年,自治区级立项课题6项。此外,稀土化学和精细化学品课程在我系开设多年。因此,我们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围绕设置的稀土化学、精细化学品化学、无机合成三个方向,从三年级开始分流,使学生在专业课学习和毕业环节阶段有较为宽广的选择空间,在满足社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的同时,从中凝练出我系应用化学专业的特色和方向。
四、课程建设与教学研究
完善教学体系,在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课四个模块中,重点建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和实践课。专业基础课——依托化学专业师资设备,进一步深化化学基础课的改革,建设系列优秀课程和优秀教学团队。专业特色课——在无机合成化学方向、精细化学品和稀土化学三个专业方向课群中分别开设6门课程,同时开设若干门各专业方向通选课程,包括应用化学专业实验、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化学反应工程等。力争在四年内将无机合成方向、稀土化学和精细化学品方向等课群,建设成为校内合格和优秀课程。在专业特色课教学中,逐步实现“每位教师至少能够上两门课程,每门课程至少有两位任课教师”的格局,促进教师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课程内容方面,不断充实科研前沿知识;授课方式采用以教师讲解为主,提倡师生互动教学方法及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在教学手段上积极开展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及使用;力争每门课程具备网络教学资源;力争在专业特色课群中增加1-2门双语课。
五、教材建设
选择国家级近3年出版重点教材、争取在4年内自编教材1部。
六、实践教学
1.构建化学实验-专业实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专业实践-毕业论文的多层次课内实践教学体系,积极支持低年级的开放实验和高年级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等课外科研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2.加强实验室建设、管理和实验教学质量控制。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实现实验室和实验仪器开放。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保证实验
室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3.完善实验课程体系和实验内容发挥全体应用化学学科教师的科研优势,四年内使研究型、设计型、综合型实验达到40%左右。
4.实验室、实习基地的建设
筹集资金,建立专业课实验室、校内仿真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今后四年内,规范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完善实习大纲,编写实习讲义,注重实习总结。使实践环节在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七、教学管理
充分发挥教研室在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中的作用,实施院、系和教研室三级管理。建立本专业教学文件和档案管理体系,做到每门课程教学文件如: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计划、课程表、课程教案等齐全。毕业论文的指导和评审规范,建立培训、监督、听课、评课等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开展教学评估与检查,促使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建立毕业生就业及职业发展跟踪制度,进行专业招生、学生满意度等调查,以便为修改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依据。
集宁师范学院化学系
2014-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