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永流传
如今,在玉溪随处都能感受到聂耳的存在。聂耳文化广场、聂耳路、聂耳大剧院,等等。每年7月17日,是这里的“聂耳纪念日”。玉溪,把对聂耳的尊崇铭刻在骨子里,融入到城市规划和建设之中。
当地先后4次对聂耳故居进行了修缮,在修旧如旧的原则下,保持了故居原有的建筑风格,使这里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廉政教育基地。每年干部入职、党团活动,当地各部门都会组织大家到这里参观学习,站在国旗下,高唱国歌,接受最庄严的洗礼。
在玉溪的几日,我常会跨过玉溪河,步行到聂耳文化广场,这里是玉溪的文化地标。广场山顶矗立着一尊聂耳铜像,他昂首挺胸,拉奏着小提琴,象征着在民族危难时刻,以音符为武器,以乐曲为力量。那旋律仿佛从琴弦间流淌而出,流入玉溪水。
伫立在铜像前,我感慨万千。聂耳的爱国情怀同故乡土地的滋养分不开,就在他谱出《义勇军进行曲》的同时,他的故乡也掀起一股股抗战文化浪潮。1937年冬,玉溪成立了“云南农民救亡灯剧团”,编演了《张小二从军》《茶山杀敌》《陈大麻抗日》等一批救亡花灯剧目,到滇中、滇西和滇南等地演出。起到了团结人民、鼓舞人心、打击敌人的作用。
我曾看过聂耳写的一篇文章,他在文中说:“并非是为个人谋幸福,以为自己能除去衣食住的忧虑,就是幸福;或是吃酒、弄麻雀,就是我的幸福了;也非是为幸福社的社员谋幸福。反之,即为中国谋幸福,为世界谋幸福。”可以看出,当时的聂耳已经成为一名革命者,并在磨练中形成了自己的革命人生观。对于儿子的成长,聂耳的母亲这样说:“生聂耳的是我,培养聂耳的是共产党……”
夜幕低垂,灯火闪烁。从高处俯瞰,聂耳文化广场主体设计犹如一把巨大的小提琴镶嵌在大地上,景象壮观,秀丽无比。那一刻,我想起了贺敬之的《献给聂耳》:“无产阶级音乐的前驱不朽,中国人民大众的歌手永生。你的歌,是唤醒民族的号角,你的歌,筑成人民心的长城。中华腾飞,永远需要聂耳——永远需要这样的热血,这样的心灵,这样的步伐,这样的歌声!”
(作者:孙现富,本文在采写中得到了云南省玉溪市纪委监委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