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突出专业实践融合
聚焦“两性一度”,将产业真实场景融入实训项目,以挑战度驱动创新能力培养。
建立项目式德育评价机制,通过技术攻关项目践行立德树人使命。
2.优化师资作用机制
强化教师教学实绩考评,以学生工程能力成长值为关键指标,淡化论文数量导向。
推动“双师型”教师深度参与企业协同育人,突出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培养。
3.创新多元评价维度
构建三级能力认证体系:专业基础认证、行业技能认证、综合创新认证。
引入企业技术专家参与毕业设计评价,重点考察技术落地成效与社会价值。
4.深化教学过程改革
实施阶梯式挑战学习模块:基础层重算法思维、应用层重系统开发、创新层重跨界融合。
推行动态学习档案,实时跟踪学生在开源贡献、技术扶贫等实践中的增值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