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院系新闻 > 正文

责无旁贷 尽职防控

时间:2022-10-15 点击数: 供稿: 发布者:zwx 审核人:

当前,新冠疫情依然牵动着每一个人的神经,依旧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在疫情肆虐时,总有人会主动站出来,不辞辛劳,不计得失,不惧危险,挑起防护家园的重任;总有人坚守岗位,忙前忙后,做志愿者,做心理疏导,守护着校园的安全。樊伟峻,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一名普通教师,他活跃在学校几次疫情防控中,默默为学生健康、学校安全做着贡献。

主动请缨分担压力

  壬寅年年初,疫情又与我们撞了个满怀,学生只能在家里上网课。临近毕业季,学校决定内蒙古境内疫情常态化管理区域的毕业生返校,但在校时间仅2—3天,各二级学院也只允许学院领导和班主任到岗。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能返校的仅有四五名教师,要面对160余名毕业生提交毕业材料、搬迁行李、领取毕业证书等事务,时间紧迫、任务繁重。

  在得知人手严重不足的消息后,他主动向学院领导提出申请:“其他老师或孩子尚小需要照顾,或在外地不便来回奔波,我可以替他们做好毕业生毕业离校的工作。”多一个人,多一份力量;多一个教师,就多一份关爱;学院需要我,学生也需要我,“学校就是家”,他投身到学校的工作中,干工作如同干自家活儿。毕业生返校后,他帮助他们校对论文、打印相关毕业材料,帮助他们运送行李;有的学生想和校园留念,有的想和“变脸”后的文新院拍个小视频,有的毕业之际生出太多的不舍……那一刻,他尽可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和他们在校园合影,纾解他们内心的困惑和压力,叮嘱他们不要忘记曾经的梦想。两三天的迎送,让他着实有些疲惫,但他觉得“也许仅仅是一个告别,而对于即将踏入社会的学生而言,或许也是一次成长的经历”。

于细微处关心学生

  疫情的影响是必然的,而如何能降低这种影响,在防疫的同时给予学生温暖,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却考验着疫情防控的智慧和精细化程度。九月学校开启了迎接学生返校的大幕,校门口专门设立了各个学院登记学生信息的帐篷。当学生们通过检测通道进入校园,看着两边的一顶顶帐篷一下子辨识不清该去往哪儿,有的学生则径自拉着行李箱打算先回宿舍。

  他主动站了出来,在校门口等候着通过检测的学生,一遍遍询问着他们是哪个学院的,将他们或引向左边或指向右边的学院接待处,并且告诉他们登记信息后再去做核酸。参与接待学生返校的老师赞扬他是学生的贴心人,得到帮助的学生也不停向他道谢,他只有朴实的回答:“学生们长途跋涉都累了,不能再让他们来回奔波了!”一所大学的温暖体现在细节里,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将疫情对学习、生活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的程度。疫情防控就是要从“细”上下功夫,每一个细节都不松懈、不放过,用真情温暖学生,用大义守护校园。

做好疫情防护“救火兵

  疫情面前没有旁观者,疫情防控没有局外人。他真实地践行着一位抗疫一线教师的责任和使命。在接待学生返校的日子里,他匆匆扒了几口饭,就去替换其他值守的老师。1号宿舍楼学生的行李都存放在几个阶梯教室,他主动到教室里帮助学生们搜寻行李,帮着她们搬到教室门口,帮助她们联系校园三轮车。在核酸检测现场,他一次次提醒着学生“大家排好队,手机提前打开到核酸检测扫一扫界面“保持一米的间隔距离”“穿好衣服,不要着凉感冒了”。他穿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穿梭在各层楼之间,提醒学生分批错峰做核酸。和他一起做核酸检测的老师,没有多久汗水就打湿了防护服,一层薄雾也覆盖在面罩上,他不时拿纸巾帮着老师们擦拭着汗水和水雾。

  送检测工具,处理医用垃圾,做防疫政策和知识的宣传普及,做学生心理疏导……哪里需要他,他就出现在哪里,时刻把工作抓在手里,把责任扛在肩上,守住校园疫情不破防、不扩散的底线,筑牢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守好校园安全的门户。

 

集宁师范学院文学院  地址: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工农大街59号
电话:0474-8989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