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在艰苦的岁月中,积贫积弱的中国,面对军事技术先进、武装到牙齿的法西斯国家,是如何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呢?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用四句话高度提炼了抗战精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大家熟知的电影《八佰》不就体现了这样的抗战精神吗?故事原型为1937年发生于上海的四行仓库保卫战,彼时中日双方激战近三个月,上海沦陷在即。谢晋元副团长奉命率领第88师524团的420余将士驻守在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负责指挥的谢晋元对战士们说:“我们收到的命令就是要死守四行仓库,与阵地共存亡。这四行仓库就是我们这四百个人的坟墓,我们全部都要战死在这里!”四行仓库保卫战打的异常激烈,中国军队死战不退,日军屡屡进攻受挫。急红眼的日本决定让敢死队冲过去,用烈性炸药爆破炸开一个突破口,但没有想到勇敢的中国士兵竟然绑着手榴弹从楼上跳下去,和日军的敢死队同归于尽。400名守军以无畏赴死的英雄气概,在日军飞机、坦克、大炮的猛烈进攻下,坚守四行仓库四天四夜,击退日军数十次进攻,击毙大量日军,死死挡住日军前进的道路。
古往今来,任何一个有作为的民族,都以自己的独特精神著称于世。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艰苦奋斗、辛勤劳动、热爱和平、睦邻友好、不畏强暴、抵御外敌,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同心同德、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
面对民族存亡的空前危机,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全体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共御外侮,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为尊严而战,汇聚起气势磅礴的力量。北京密云县有位名叫邓玉芬的母亲,义无反顾地把丈夫和五个孩子送上抗日前线,他们全部战死沙场,昭示了为民族生存而毁家纡难的爱国情怀。杨靖宇以“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二的意志是不会动摇”的信念为抗击日寇献出生命。他的遗体被日军解剖时,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展现了为民族尊严而舍生取义的崇高气节。中国人民抱定了“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决心,抱定了血战到底、抗战到底的信念,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篇章。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开辟广大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形势多么险恶、战争多么残酷,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同各爱国党派团体和广大人民一起,共同维护团结抗战大局。中国共产党坚持动员人民、依靠人民,推动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洪流。毛泽东同志说:“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就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全国人民义无反顾投身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洪流之中。
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无论战争多么残酷,无论牺牲多么巨大,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动摇光复河山的决心,以伤亡3500万人的巨大民族牺牲,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
面对侵略者,中华儿女不屈不挠、浴血奋战,彻底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捍卫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发展的文明成果,捍卫了人类和平事业,铸就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鉴往事,知来者。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