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
 
  教学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教育教学>>教学工作>>正文
 
 教学工作 
 实践教学 
 教研项目 
 专业规范 
 实验中心 
 导师工作 
 
【迎评进行时】巡礼〡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秉师道·探经纬·护生态·兴边疆——以一流专业建设锻造复合型区域发展人才
2025-04-16 09:18 供稿:罗丹丹 初审:暴向平 审核:刘晓霞    (阅读:)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自2018年底成立以来,始终秉承“厚德笃行、求实勤奋”的院训,致力于培养“学用结合、知行统一、理念先进、敢于担当”的未来教育的引领者。目前,学院有地理科学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个专业,地理科学专业为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为校级一流专业本科专业建设点、校级转型试点专业。

1 学院历史沿革

学院现有教职工23人,专任教师22人。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9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比41%,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5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9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比100%。教师教育课程教师4人,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4人,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人选1人,内蒙古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三层次人选1人,内蒙古自治区“新时代专业技术人才选拔培养项目” 三层次人选1人,乌兰察布市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内蒙古自然资源学会理事2人,内蒙古旅游学会理事1人,呼伦贝尔市旅游智库专家1人,政协乌兰察布委员会应用型智库专家库成员2人、乌兰察布市社会科学专家库专家3人。

2 荣誉称号

一、积极创建党建品牌,凸显全员育人合力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施行“三抓三创”工程,创建“北疆红烛·集地先锋”党建品牌,打造党建引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新标杆。

一)党的建设取得显著增强

学院入选学校首批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党总支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连续四年被评为“好”,学生党支部获评市级“最强党支部”、市级“坚强堡垒支部”、校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地理科学系教师党支部获评“先锋党支部”,2名党员分别被评为自治区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市级优秀共产党员,10名师生党员被评为党员先锋。

(二)师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彰显

学院领导和师生党员带头冲在前,干在先,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极大地带动了其他师生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是促进学院持续高效发展的基本动力。教学质量得到提升,管理更加科学规范,科研成果不断涌现,服务意识明显增强。近三年,7名教师党员分别获评校级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君远教师教学优质奖;教师党员申报的7项课题为落实自治区“五大任务”贡献智慧和力量;11名学生党员考取硕士研究生,7名党员考取选调生,1名党员获得内蒙古年度大学生桃李之星提名奖,2党员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三)党建与事业发展实现同频共振

学院党总支坚持以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围绕专业和课程建设、科研和学科建设等核心业务,不断探索“党建+”工作新模式,推动学院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学院领导班子年度考核连续四年被评为“优秀”等次。

3 党建引领 思政育人

二、秉持教育初心,加强内涵建设

(一)凝练育人特色,立德树人成效显著

学院构建了“三全覆盖 三级联动 三元融合 四位一体”的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生培养模式(“3334”模式)和“三全覆盖、三轮驱动、三元融合、三师赋能”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非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3333”模式,)。这些实践经验被推广借鉴,效果良好,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4 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生培养模式(“3334”模式)

5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非师范生培养模式(“3333”模式)

学院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近五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4项,其中国家级3项,自治区级14项,校级7项;互联网+大赛19项,其中自治区级2项,校级17项;挑战杯26项,自治区级14项,校级12项;教学技能竞赛5项,其中国家级3项,自治区级2项;GIS应用技能大赛2项,其中国家级2项。学院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0%以上,连年被评为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充分展现了实践育人的显著成效。

6 就业创业先进集体

7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研

(二)打造亮点特色,课程建设取得新突破

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优化课程体系,使其更加符合专业发展需求和社会实际需求,进一步落实了师范专业认证和本科审核评估要求。加强教师培训和交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教学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组建教学团队,目前拥有校级教学团队4个、教学创新团队1个,建成校级一流课程2门、课程思政示范课7门。近五年申报校级教学成果奖5项,省部级、市厅级教学研究项目21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立项26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项。

8 代表性教研成果(部分)

(三)坚持科研兴院,科研工作成果丰硕

聚焦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以科研成果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实验室建设方面,拥有乌兰察布市地理空间大数据应用与环境监测重点实验室,配备570余台设备,总价值460万余元,支撑遥感技术、生态监测等实践教学。近五年教师发表论文114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5篇,SCI论文2篇,实用新型专利13个,计算机软件制作权9个,发明专利2个。出版专著8部,承担科研课题60余项 ,其中省部级项目12项,市厅级项目25项,校级项目29项,研究成果应用于乌兰察布市生态红线划定、湿地修复等项目,推动地理信息技术(GIS)与区域发展的深度融合。

1 近五年教科研项目

项目类型

数量

级别

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

5

省部级

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

1

省部级

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

5

省部级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

5

省部级

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项目

2

省部级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项目

1

省部级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支持计划项目

1

省部级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项目

8

市厅级

内蒙古“蒙古族及北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项目

1

市厅级

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

8

市厅级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

2

市厅级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

4

市厅级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科学研究项目

1

市厅级

乌兰察布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4

市厅级

鄂尔多斯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16

市厅级

乌兰察布市基础研究项目

1

市厅级

乌兰察布市“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项委托课题”项目

1

市厅级

集宁师范学院科学研究项目(含博士创新基金)

27

校级

校级培育建设重点学科项目

1

校级

自治区级一流专业及教学平台建设项目

1

校级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

6

市厅级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学会课题

6

市厅级

乌兰察布市基础教育研究项目

3

市厅级

集宁师范学院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20

校级

集宁师范学院“在线教学”专项教学改革课题

6

校级

集宁师范学院第二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

6

校级

合计

142

 

 

9 代表性科研成果(部分)

三、评估领航明方向,多元育才强发展

(一)传承教育使命,坚守师范底色

地理科学专业面向岗位需求制定教育实践课程目标,构建“三维(基础认知性、专业应用性、综合创新性)三习(见习、实习、研习)”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实施“导师引路、朋辈引航”的“三习”实践模式。充分利用高校和中学在师范生培养中各自的独特优势,形成了“高校—校内导师—师范生、中学—中学导师—师范生”双线联动机制,共同参与学生的培养。

10 聚焦“三习”实践,筑牢“教师教育底色”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开设地理知识组织与实践、地理制图综合实践、地理学科专题设计等实训课程,同时与“三字一话”比赛、“地理三板技能”(板书、板图、板画)比赛、地理教具制作比赛、师范生技能比赛等实践活动相结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内生动力,促进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了协同育人的功效。

11 地理学科专题实训

(二)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应用特色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结合课程内容制定野外实习计划,进一步提高学生专业基本技能与综合实践能力。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乌兰察布市及周边地区野外实习,依托乌兰察布市地理空间大数据应用与环境监测重点实验室,围绕乌兰察布市及周边地区开展调研,掌握了野外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通过不同专业课程的实践安排,学生既充分了解区域地理特征,又有效提升了地理学科素养。近三年,以野外实习为基础,依托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和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中,累计个人项目1052个,团队项目37个。其中内蒙古草原碳汇野外考察实践团在全区“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被评为优秀志愿服务队。

12 衔接一二课堂,砥砺“课程实训本色”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整合资源,促进学科协调发展

争创国家级一流学科、一流专业、自治区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培育重点科研人员,突破高水平成果、项目,逐步形成项目、队伍、平台、成果、人才培养协调发展的学科建设局面,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教育建设与发展。

(二)加强交流,推动专业建设良性互动

加强与乌兰察布市、其他盟市、旗县上级部门联系,加强与自治区兄弟院校的教学、科研合作,建立良好沟通机制,抱团发展,互通有无,形成合力,加深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加强与乌兰察布市相关中学的合作,加强与专业实践基地的合作。促进基础教育地理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主动服务和引领乌兰察布地理学科教育改革与发展。

(三)突出优势,推动乌兰察布新质生产力发展

依托特色学科发挥专业优势,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等重大、前瞻性问题开展战略与政策研究,依托地理信息技术,积极参与国土空间规划、乡村规划和产业规划,加强“大中”协同创新研究,共同推动乌兰察布市经济、社会、生态环保方面高质量发展。

(四)多措并举,提升成果转化应用与科研积极性

重视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和转化效果,以现有的科研团队为核心力量,积极主动地组织和申报各类教学和科研成果奖项。进一步提升科研团队的学术实力和创新能力,切实推动科研成果在实际应用中的转化,实现高水平教学科研成果奖的突破。根据学院发展实际,调整绩效发放方案,对取得的高质优质的教研科研成果进行奖励,制定教学成果奖励政策、科研成果奖励政策,让科研绩效的“指挥棒”发挥作用,形成明确导向。

(五)引才育才,助力学院高质量发展

学院重点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团队。通过校院督导机制,通过讲课、听课、评课等方式,确保每一位教师都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注重教师的持续发展,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内外的学术会议和研讨会,继续加强对专任教师的博士孵化培育工作,鼓励专任教师读博提升学历,积极引进有意向入职的学科带头人、银龄教师、应届毕业博士。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