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概况
 
  专业介绍  
当前位置: 首页>>学院概况>>专业介绍
 学院简介 
 现任领导 
 组织机构 
 师资队伍 
 专业介绍 
 
专业介绍

地理科学专业介绍

地理科学专业源于我校地理教育专业,地理教育专业自2001年开始招生,共招收10届地理教育方向专科生,经过十年的专业建设与发展,2010年3月地理科学师范类本科专业经国家教育部和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批准设置,自2011年9月开始招收首届本科生,到2025年已连续招收14届地理科学专业本科生,学制4年,授予理学学位。2019年地理科学专业被列为集宁师范学院校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地理科学专业被列为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4年4月,圆满完成地理科学师范专业认证专家进校评估工作并获得专家好评。

师资队伍:地理科学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1人,教授3人、副教授3人,博士9人,在读博士2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11人,双师型教师5人,具有硕博士学位教师占100%,教师团队有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人选1人,内蒙古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三层次人选1人,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3人,已形成教学水平高、梯队结构合理和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

教学与科研:现有4个校级教学团队、1个教学创新团队;近5年来,建设校级一流课程2门、思政示范课程7门;现有乌兰察布市地理空间大数据应用与环境监测重点实验室1个,下设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数字化地理实验室、教学论实验室、自然地理与环境分析实验室、地图与测量实验室、地质地貌标本实验室、野外实习仪器库等实验室;在省部级及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70余篇,其中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EI 收录2篇,CSSCI 收录1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20余部,承担或参与各级各类教科研课题200余项。

专业培养目标:地理科学专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适应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求,立足乌兰察布,面向内蒙古自治区,培养思想政治素质过硬、教育情怀深厚、师德师风高尚,具备扎实的地理学学科素养和过硬的地理教学能力,具有较强的班级管理能力和综合育人能力,拥有较高的反思、合作、创新和持续发展能力,能在中学从事教育教学及研究的地理学科骨干教师。

专业核心课程:地球概论、地质学基础、气象学与气候学、水文学与水资源、地图学、植物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地理课程与教学论。

专业特色:学院围绕“德育铸魂、智育固本、体育强健、美育浸润、劳育塑人”的“五育”融合理念,创新性构建“3334”人才培养模式,即坚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三全覆盖,形成“党建引领、导师引路、朋辈引航”三级联动,实现“理实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三元融合,创建“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实践体系、质保体系”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

就业方向:地理科学专业在专业建设时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就业能力,突出师范类专业工作特色,完善就业工作体系,积极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全面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学生毕业后可在学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研、管理、规划与开发及在行政部门从事管理工作。自2018年以来该专业已有毕业生456人,其中考取新疆大学、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山西农业大学、陕西科技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东北石油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等研究生共计39人,选调生、公务员24人,从事教育行业160人,近3年就业率达80%以上。

学生发展:学院重视学生思想教育,将其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通过党建工作和团学工作,围绕立德树人任务,构建实践思政育人体系。确立“铸魂育人”定位,实施“三同三线三课”模式,即党团共建、强化思政工作,确保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围绕民族共同体意识、安全意识和行为习惯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通过“第一课堂”强化思政教育,通过“第二课堂”开展实践育人活动;利用“网络课堂”推送安全资讯和正能量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学院鼓励学生在本科阶段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积极申报国家发明专利,不断增强学生求学竞争力。同时以技能竞赛为平台,通过举办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三笔字大赛、课件制作大赛、简历制作大赛、创业设计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提供专业交流展示平台,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和技能。通过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加强“实践育人”优势,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通过举办学习情况调研摸排、学习经验交流会、研究生和英语四六级考试经验交流会、选调生及公务员考试经验交流会,创办“三笔字”兴趣小组、各类体育活动兴趣小组、开放学院图书资料室等一系列措施,保持和发展学院优良学风。

学生获奖:学院注重发挥各级学生组织的优势,鼓励学生参加思想教育、学术科技、文艺体育等丰富多彩、生动鲜活的校园活动和各级各类专业赛事,并荣获多种奖项。近3年,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在“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项目中获自治区以上荣誉共22 项。其中“挑战杯”全区大中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铜奖3项。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校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校级三等奖4项,校级优秀奖5项;在大学生自强之星奖学金、年度大学生桃李之星奖项中,1人获得自强之星奖学金,2人获得桃李之星提名奖;九州杯地理教学创新大赛中获一等奖1项;在教育部地理科学专业虚拟教研室地理说课大赛中获二等奖1项、优秀奖1项;在大学生教具制作邀请赛中获自治区优秀奖2项;获“中教启星杯”地理教学制图大赛一等奖1项。学院对本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发展进行了大力培养,近3年,1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课题立项,11项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课题立项,8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课题立项,创新创业项目立项率提高 25%,充分体现了学院在推动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显著成效。

更新日期:2025年9月1日

mmexport1714136083236

mmexport1714136161064

4e2209a9d5df44bf69ec5b815e56a680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介绍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培养培养具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事城乡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研究、教学、开发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设立于2016年,2020年获批授予理学学士学位,至2024年共招收9届本科生,累计招生380多人,现有在校生117人。专业现有校内外专兼职教师23人,其中专职教师10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4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比40%,博士3人,在读博士2人,博硕学位教师占比100%。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涉及地理学、生态学、城乡规划学及管理学等多个领域,旨在培养具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足于宏观、中观区域规划和土地评价与规划,面向内蒙古自治区及周边从事城乡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研究、开发的的复合型人才。课程体系涵盖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城市规划原理、建筑设计基础、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地理信息系统(GIS)原理与应用、计算机辅助规划设计(AUTOCAD)等核心课程,配套建设4个实验室。教学过程注重现代地理信息技术与城乡规划技能的掌握。学生熟练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空间布局分析、地理信息服务等工作。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积极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科研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基地和就业机会。现已建立13个校外实践基地,这些合作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还有助于推动城乡规划建设、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旅游开发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紧密围绕产业链和创新链进行专业设置、建设与调整,开展产学研一体化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知识,提升专业技能。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平均为85%以上,对口就业率约40%以上。


IMG_256


自然科学与研学教育微专业

一、专业背景

随着国家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推进和旅游产业的跨界融合,研学旅行市场需求持续释放,市场规模空前巨大,对具备跨学科知识、实践能力和教育素养的专业人才需求迫切。依托集宁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的优势资源,联合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并整合校外行业专家力量,特设立“自然科学与研学教育”微专业。本专业旨在响应社会需求,充分利用校内丰富的教学设施及乌兰察布市周边多样化的自然与人文资源,打造一个融合自然科学理论与研学教育实践的特色培养平台。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

1.掌握自然科学基础与教育理论的双背景人才。

2.具备研学课程设计、活动组织与实施能力的实践型人才。

3.具有创新思维、跨学科整合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

4.适应教育、文旅、景区、博物馆等领域就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三、专业特色

1.跨学科融合:深度整合地理学、生物学、地质学、旅游文化、教育学等多学科知识,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2.实践导向突出:课程设计强调“理论+实践”并重。依托校内外丰富的实践基地,通过实地考察、观察记录、课程设计模拟、活动组织实施等环节,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战经验。

3.双师型团队保障:教学团队由校内具有深厚学术背景和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与校外行业专家、实践导师共同组成,确保教学内容兼具前沿性与实用性。

4.能力培养综合化:不仅关注自然科学知识与教育技能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创新思维等综合素质。

5.证书授予:修满学分可获得微专业结业证书;通过“1+X”EEPM考试还可获得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增强就业竞争力。

四、开设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考核方式

开设学期

1

自然教育发展概述及基地规划建设

2

32

技能考试

3

2

自然教育课程设计方法

2

32

技能考试

3

3

内蒙古旅游文化

2

32

技能考试

3

4

动物观察课程设计与活动实践

2

32

技能考试

4

5

植物观察课程设计与活动实践

2

32

技能考试

5

6

地质课程设计与活动实践

2

32

技能考试

5

7

自然解说

1

16

技能考试

6

总学分:13学分,总学时:208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