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地理科学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对“地理环境-历史演进-规划实践”逻辑链条的认知,提升专业实践能力,5月13日-15日,2022级地理科学1班、2023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1班学生赴北京市、大同市开展了为期3天的人文经济地理综合野外实习,学院院长暴向平、教师陈玮常、李集生、翟波、罗丹丹带队。本次实习覆盖大同、北京六处典型实践点,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的联系,提升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大同市博物馆,学生通过北魏平城城址模型、辽金地形沙盘,分析大同盆地地质演化与季风气候对边塞城市发展的影响,深入理解“农牧交错带”的地理特征与历史经济形态关联。同时,观察博物馆建筑中火山群、龙壁文化等自然、人文元素的融合设计,理解文化遗产展示与城市形象塑造的关系。


在平型关大捷纪念馆与平型关长城,学生实地调研乔沟峡谷“V”型地貌,解析军事地理中“用险制塞”的空间逻辑。对比长城沿线黄土高原与恒山山脉地质差异,学习明代长城选址智慧。
在北京天坛,学生从“天圆地方”的布局切入,结合南郊地势特征,分析天坛与城市中轴线的空间逻辑,深入理解礼制建筑对都城规划的深层影响及文化轴线保护的当代意义。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学生通过“古代中国”展厅的三星堆青铜、良渚玉器等文物分布,梳理中华文明的多元地理起源,对比“江河文明”与“海洋文明”的互动模式。参与“科技之光”教育活动时,围绕博物馆在国家文化战略中的角色展开研讨。通过参观学习,师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在颐和园,学生通过解读“一池三山”造园模式的生态隐喻,重点理解历史园林在现代城市中向文化休闲、生态修复功能转型的路径与实践。

此次野外实习不仅是一次专业实践,更是一次文化与地理的深度对话。学生在多元场景中感受人地关系的复杂性,提升问题解决能力,为未来从事文化遗产保护、旅游规划等领域的工作奠定坚实基础。期待同学们以实习为契机,在专业道路上继续践行“知行合一”,书写更多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