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至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指示,在学院教师中引发强烈反响。大家一致表示,要始终牢记嘱托,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为筑牢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贡献智慧和力量。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实验室主任、博士樊才睿: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考察,来到乌梁素海,了解当地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促进生态环境恢复等情况,察看乌梁素海自然风貌和周边生态环境,强调“乌梁素海治理和保护的方向是明确的,要用心治理、精心呵护,一以贯之、久久为功,守护好这颗‘塞外明珠’,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山青、水秀、空气新的美丽家园”。作为一名从事地理科学工作的高校教师和科研工作者,深切的感受到肩上责任重大,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扎根岱海、黄旗海、察汗淖尔等乌兰察布市的重要河湖湿地,研究方向紧贴党和国家重大需求,诚信做人,踏实做事,将科研成果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使科研成果能在河湖湿地水环境治理和水资源利用中得到展现。同时要教书育人,时刻向学生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培养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全力做好总书记交给自治区“五大任务”之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构建的基础工作。
青年教师陈玮常:乌梁素海是内蒙古最大的内陆湖,也是内蒙古草原上最大的湖泊。我们一定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全力保护好乌梁素海这一内蒙古生态环境中的“明珠”。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我们一定要有全局观、长远观、整体观,要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有针对性地突破难点和痛点,努力做到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我们一定要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和发展中的矛盾,在改革中不断积累经验、取得突破。我们一定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青年教师柴玲:我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自己所学专业,深刻理解和认识了生态保护的重大意义。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继续学习和加强对国土空间规划的理论和实践应用,结合市场人才需求,努力培养适应市场发展的专业学生。在工作中,敢于创新性开展教学、勇于担当,时刻不忘教书育人,努力做好一名人民教师。
青年教师罗丹丹: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重大生态问题。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的荒漠化防治工作是一大难题。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时说,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从5个字,增加到7个字,系统治理的理念一步步拓展深化。2年多时间过去了,习近平总书记这次在巴彦淖尔实地察看防沙治沙成效,为荒漠化防治和防沙治沙工作进一步指出方向——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治理之道,意味着必须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沙生灌木是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的牧畜饲草和造林树种,对维持荒漠生态系统安全起着重要作用。我国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尤为突出,气候存在明显的气温升高趋势,增加幅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暖干化现象加剧。因此迫切需要更好地了解该地区不同植物的干旱响应策略差异,以及不同植物水力特征对死亡时间和机制的影响。我们拟通过调查荒漠生态系统中典型沙生灌木的水力和经济性状,揭示不同水力对策树种对干旱胁迫响应的差异,为阐明树木生长和人工林生产力对干旱胁迫的水分生理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并为改进生态系统碳水循环机理模型提供理论支撑。现实表明,我国荒漠化防治和防沙治沙工作形势依然严峻。我们要充分认识防沙治沙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反复性和不确定性,进一步提高站位,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
辅导员李瑞英:2023年5日至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考察,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也是总书记第三次到内蒙古进考察指导工作。作为一名专业为自然地理,深知湿地、林场对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等都发挥着重要生态功能,加强荒漠化治理和湿地保护,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对于保障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一名辅导员,要时刻将保护生态环境理念全面贯彻到学生思想中,让学生明确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保护北疆生态,构建生态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