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验室概况
乌兰察布市地理空间大数据应用与环境监测重点实验室于2022年7月获乌兰察布市科技局批准成立,依托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进行建设。下设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数字化地理实验室、自然地理与环境分析实验室、地图与测量实验室、地质地貌标本实验室、野外实习仪器库等实验室6个,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实验室仪器设备570余台(件),资产总值为460余万元。
实验室以地理空间环境数据研究为特色,以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建设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为己任,以建设自治区地理空间数据应用重点实验室为目标,服务乌兰察布市地方需求。依托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在地理空间研究与环境监测领域的长期积淀,以3S技术和大数据应用为核心技术,结合地理信息空间技术、生态修复技术、地质勘测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学模拟技术,重点针对乌兰察布市国土空间规划、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等问题,开展相关研究工作,立足乌兰察布,服务地区发展,为乌兰察布市环境保护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研究方向
实验室针对乌兰察布市内国土空间与区域环境监测、评价及预警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等研究的薄弱环节,确定三个研究方向:
(一)国土空间环境智能规划、监督、评估研究
国土空间环境智能规划、监督、评估研究以大数据和VR虚拟仿真技术为依托,结合生态学、测量学、地理学、信息学等学科交叉。以乌兰察布市主城区及各旗县城区为研究对象,从数字模拟、虚拟仿真及理论模式方面进行研究,揭示城市、城乡生态承载产业融合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为乌兰察布市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二)城乡人居环境监测、评价及预警研究
以3S技术为核心研究手段,综合生态学、水文学、气象气候学、社会学、地理学、数理统计学和信息技术等多种学科,利用空间统计方法、野外调查方法、室内化验等多种手段,以乌兰察布城市、城镇以及农牧区的人居环境为主要研究对象,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研究乌兰察布人居环境时空分异,揭示城市和农牧区人居环境在宏观尺度和微观尺度上存在的问题,从人地关系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为乌兰察布人居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做出贡献。
(三)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监测、保护、修复研究
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监测、修复、保护研究以野外实地考察为基础,结合3S技术,运用生态学、水文学、地质学、环境学等学科交叉知识,对乌兰察布市境内内岱海、黄旗海、察汗淖尔等水体;辉腾锡勒草原、格根塔拉草原等草地;苏木山、蛮汗山等林地;乌兰哈达火山群等地质地貌重要的自然资源进行生态环境监测,揭示乌兰察布市重要自然资源的环境演变过程,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提供保障。
三、实验室组织架构
实验室实行学术委员会(表1)指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形成以实验室成员为核心的学校基础研究和产学研合作企业成果转化为一体的组织架构。学术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把握学科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决定学术方面的重大事宜,聘任区内外7名专家组成学术委员会,其中主任1名,副主任1名,学术委员会成员6人。
实验室人员共23人,其中固定聘用人员17名,其中副教授7人,讲师9人,助教1人;流动客座人员6人,教授3人,副教授2人,高级工程师1人。在固定聘任的17位科研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7人,在读博士4人,具有硕士学位6人。
表1 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
姓名 |
职务 |
专业特长 |
职称 |
工作单位 |
周瑞平 |
主任 |
自然资源与环境 |
教授 |
内蒙古师范大学 |
暴向平 |
副主任 |
地理空间规划 |
副教授 |
集宁师范学院 |
韩秀凤 |
成员 |
生态环境安全评价 |
教授 |
包头师范学院 |
闫慧 |
成员 |
土壤生态环境质量 |
教授 |
许昌学院 |
李传新 |
成员 |
城市空间规划 |
高级工程师 |
乌兰察布市自然资源局 |
甄志磊 |
成员 |
生态水文 |
副教授 |
山西农业大学 |
王志超 |
成员 |
湿地生态环境治理 |
副教授 |
内蒙古科技大学 |
四、实验室运行管理
实验室具体的管理模式采用学术委员会指导下的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学术委员会负责科研计划的讨论、制定、批准、实施。实验室主任负责中心的日常管理工作。实验室人员包括研究人员、实验教师、实验室技术人员均实行自荐与推荐相结合的的方法竞争上岗。实行全员聘任,坚持竞争、择优、流动的用人机制;以绩效评估为动力,引进竞争激励机制;引入学术竞争机制,形成良好的学术竞争环境;健全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充分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实验室的高效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