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毛泽东的“长征诗”中看“长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专题读书心得

时间:2021-04-30 点击数: 供稿: 发布者:zwx 审核人:张一弘

在学习《中国共产党简史》中新民主主义时期这一段历史过程中,我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这一段历史感触尤为深刻。在这艰苦卓绝的两年里,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毛泽东随军一路前进也写下许多大气磅礴的“长征诗”记录了这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我们熟知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写于19359月下旬十月定稿,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毛泽东的长征诗雄浑壮丽,大气磅礴,读后犹如重温了那段艰苦卓绝光耀人寰的不平凡的历史

毛泽东最早的一首长征诗是《十六字令三首。这三首小令都是咏山,是毛泽东于1934年至1935年之间在长征途中写成的并非一次写成,也是毛泽东长征诗中唯一一首跨年度诗作。

1936125日,中央红军翻越长征途中的第一座大山,位于广西和湖南交界处的老山界。老山界主峰儿山的山顶是一小片平地,毛泽东登上山顶,放眼望去,群山连绵,主峰直插云海,于是他咏到: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

红军长征途中翻越了许多大山,如岭山脉的越城岭,云贵高原的苗岭娄山横断山脉中的金山梦笔山仓德山打鼓山等奇险著称毛泽东在《十六字令三首中没有指哪一座具体的山,表现的是自长征开始后一路上山越岭的整体象。毛泽东通过对山的描写,红军征战的激烈场面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山,刺破青山锷未残,天欲堕,赖以其间”比喻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就是天崩地裂后的擎天玉柱

1935225日凌晨。中军委下达作战命令:冲过娄山关,再占遵义城227日,红军占领遵义城28日晨红军在城南红花岗老鸦山与赶来增援的国民党军激战,歼灭吴奇伟5993师大部,并将敌赶到乌江以南娄山关一战,是红军自长征以来取得的第一次大捷。这次战役的胜利使红军摆脱了被动局面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在川黔边区全歼红军的梦想。

228日傍晚时分,毛泽东来到云海苍茫的娄山关,此时正值农历的早春季节娄山关上千峰万仞重崖叠,寒风呼啸,松涛阵阵。战场上硝烟未散尽,血迹未干,骑兵的马蹄声急促而零乱,远处传来的军号低沉而悲壮。此此景,毛泽东感慨万端吟出了长征中最为悲壮的著名诗篇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在霜天残月的意象描写中,毛泽东抒发了征途寒苦战斗曲折的凝重心情。通过对残阳余辉洒满群山万壑的壮美景色的描写,表现了红军跨越一切雄关险隘的豪情壮志,又比喻了遵义会议以后中国革命步入正轨,重新迈步向前

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渡赤水,灵活机动的创造战机,运动作,各个歼敌以少胜多,从而变被动为主动。随后出敌不意主力南渡乌江,直逼贵阳,迅即西进,四月下旬以一部在翼侧策应五月初,抢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胜利由于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红军顺利通过大凉山彝族区,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六月中旬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红军以北上建立川陕甘革命根据地为战略方针中央红军翻越岷山,穿过草地,走完了长征最艰难的行程即将到达陕北十月,毛泽东登上岷山峰顶,遥望苍茫的昆仑山脉,俯视祖国大地,展望中国革命的前景,豪情满怀。以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的宏伟气魄,挥笔写下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念奴娇·昆仑》: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融,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的上半阙写昆仑山的壮丽下半阙则表达了诗人的伟大思想,把改造昆仑的目的化为一副无限美好的图景,一个凉热适宜的太平世界最终实现

19359月中旬,中央红军进入甘肃南部十月初,国民党一方面调集重兵,围剿陕北革命根据地,另一方面在六盘山一带建立防线,妄图围剿长征中的红军107日,红军在宁夏六盘山的青石嘴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兵团,扫清了阻碍,摆脱了追敌当天下午一鼓作气翻越六盘山。

六盘山处于宁夏南部的黄土高原之上,是渭河与泾河的分水岭山路曲折狭险,平均海拔在2500米以上,山势高峻面对西部的清朗秋气,再凝望阵阵南飞的大雁,毛泽东一抒胸臆,写下了《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两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这首词既抒发了毛泽东及其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艰难险阻,胜利完成长征的英雄气概,又表达了他们将革命进行到底的雄心壮志。此写景抒情工整分明,流转自然。诗人的视角由近及远,情感喜悦到高亢激昂,结构紧密又显得不拥挤,语言浅近新清新却耐人寻味

红一方面军于1935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中央红军完成了伟大的长征,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19362月,红军组织东征部队准备东渡黄河对日作战。途经陕北清涧县袁家沟时,适逢大雪,毛泽东登上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大好河山展现在毛泽东的眼前时,他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写下了气势磅礴雄浑豪放的诗篇沁园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时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毛泽东词风的雄健大气,充分展示了他诗词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可谓千古绝唱柳亚子说毛润之沁园春一阙,余推为千古绝唱。坡、幼安犹瞠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

毛泽东形象地指出:“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也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铸就了长征精神: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的高于一些,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集宁师范学院文学院  地址: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工农大街59号
电话:0474-8989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