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学习《中国共产党简史》第一章至第四章,其中第二章第五部分“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胜利”令我荡气回肠。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这是一次被动的转移,也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1934年9月上旬,国民党军队加紧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腹地发动进攻,红军已无在原地扭转战局的可能。10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率中央红军主力8.6万多人,踏上战略转移的漫漫征程,开始了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壮举。这一壮举,激励后人在困境中抉择和奋起。
国民党“追剿”军达16个师、77个团布,置了四道封锁线。在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湘江时,红军在国民党湘军和桂军夹击下,付出了极大牺牲。当时担负掩护任务的红三十四师已不足1000人,成爲一只身陷重围无法过江的孤军。面对十几倍于己的强敌,师长陈树湘一身是胆、毫无惧色。他率领全师战士奋力抵抗,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城墙”,与敌人鏖战四天五夜,爲红军渡过湘江赢得了宝贵时间。这支军队,是一支钢铁队伍,师长身先士卒,以自己的信仰和全局精神,完成了这次绝地之战,为主力部队的突围赢得了时间。如果没有信仰,没有全局观念,这一场战斗就不是这样的结局。有时,一时一事的选择,其实是信仰使然。
伤重被俘后,敌人将他抬去邀功途中,他醒了过来,自己绞断肠子,壮烈牺牲。被阻在湘东湘江东岸的红三十四师红三军团第18团,最后弹尽粮绝,大部英勇就义。读这一段历史,真切地感到,今天的生活是无数先烈的生命换来的,如果我们不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不接着奋斗下去,将是对历史的背叛,对牺牲生命的先烈的背叛。
历史鲜血染红了湘江,以致当地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从长征出发时的8.6万多人锐减到3万多人。《简史》上的这些数据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是父亲、丈夫、儿子,还有母亲、女儿、妻子,想到此,不由泪目。
1935年10月19日,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吴起镇。至此,中央红军主力行程二万五千里,纵横11个省的长征胜利结束。毛泽东写下了《七律·长征》,艺术地、形象地表现了红军将士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读这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自己的内心永远为那些牺牲的先烈奉上最崇高的敬意,唯有全心全力做好自己的工作,方能对得起这些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