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知识
 
 
集宁师范学院 师范类专业认证系列线上培训——师范类专业认证知识(五)
2023-12-16 08:24   审核人:   (阅读:)

集宁师范学院

师范类专业认证系列线上培训

师范类专业认证知识(五)

导语

    我校将于2022年3月接受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评估专家进校考查。师范类

专业认证工作是对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体检”和“深度会诊”,将有力促

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水平的提升。评估结果将关系到每一位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

三、课程与教学

课程与教学部分体现国家对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和运行过程的质量要求,是整

个认证的基础,对毕业要求具有重要支撑作用。课程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标

准中所称的课程,包括课堂教学、实验实习、实践教学、第二课堂、国内外游学

访学等所有的教学环节。本部分考查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课程体系对毕业要

求的支撑情况;二是课程教学对毕业要求的落实情况;三是课程与教学的评价与

改进情况。具体包括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 5

个二级指标。

3.1 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应符合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要求,能够支撑毕业

要求达成。

内涵解读

合理设置课程并有效实施是提高师范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该指标要求专业

依据《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所规定的

关于中学教师素质能力要求,构建能够覆盖和有效支撑专业毕业要求的课程体系,

体现“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以“专业理念

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为基本内容,加强课程设置的综合性与整体性,

促进师范生全面发展,形成乐教适教的综合素质,具备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潜

能。

考察要点

1.专业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清晰明确,每个毕业要求的指标点均

有课程和相应的教学环节支撑,并以课程矩阵的形式呈现。

2.课程设置符合《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中学教师专业素质能力的

要求;能够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

实践的意见》的要求,开设教师教育课程和教育实践类课程。

3.专业课程(含主要教学环节)教学大纲完备,课程目标清晰合理,能够准

确表达课程学习后学生的知识获得和能力发展,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间有

明确的对应关系。

佐证材料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3.专业课程(含主要教学环节)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表。

4.专业课程规划。

3.2 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体现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有机结合;理论课与实践

课、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合理。各类课程学分比例恰当,通识教育课程中的人文

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10%,学科专业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

的50%,教师教育课程达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规定的学分要求。

内涵解读

课程结构是课程体系的骨架,应契合师范生的应知应会,支撑毕业要求“一

践行、三学会”的素质能力结构。该指标要求关注中学教育专业课程结构的合理

性和各类课程的比例关系,要求专业课程结构能够反映中学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

式改革趋势,体现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的有机结合;能够遵循高

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合理设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各类课程

学分比例符合专业认证标准的具体要求。

考察要点

1.专业课程结构体系能够支撑“一践行、三学会”的毕业要求,人才培养方

案中人文与科学素养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合理、比例恰当,

符合《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中学教师知识能力素养的要求。

2.落实《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要求,开设模块化、选择性和实践性

的教师教育课程,逐步扩大选修课程比例,有利于师范生合理知识能力结构的形

成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佐证材料

1.专业课程结构支撑“一践行、三学会”毕业要求的关联图。

2.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及按要求开设的情况。

3.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支撑各领域教育相关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设置

及按要求开设的情况。

3.3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注重基础性、科学性、实践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教育

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选用优秀教材,吸收学科前沿知识,引入课程改革和教育

研究最新成果、优秀中学教育教学案例,并能够结合师范生学习状况及时更新、

完善课程内容。

内涵解读

课程内容的选择决定着学习内容,规定着学习者“知什么、会什么”,直接

影响着毕业要求的达成。该指标要求将毕业要求与课程内容对接,注重课程内容

选择的专业性,系统设计和选择专业特点鲜明并能够体现中学教师职业要求的课

程内容;注重课程内容选择的思想性,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师德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内容;注重课程内容选择的前瞻性,关注学科

发展动态,吸收学科前沿知识,引入中学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优秀教

育教学案例等,及时更新、完善课程内容;注重优质课程资源开发,选用优秀教

材进行专业教学。

考察要点

1.明确专业课程与相关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以此为基础设计和确定课程目

标,按照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使每项毕业要求都有相应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予

以支撑。

2.课程内容选择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教育等方面内容,在课

堂教学、教育实践等教学环节中,能够多途径融入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养

成教育。

3.能够根据学科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和学生学习需要,及时更新、

丰富和优化课程内容,形成课程内容动态调整机制。

4.建立教材选用和管理制度,包括教材使用申报制度,教材遴选审核制度,

国外优秀教材的引入制度等,专业教材开发和建设取得一定成绩。

佐证材料

1.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

2.专业课程教案。

3.专业课程学习资源库。

4.专业课程使用的教材。

5.专业课程建设管理制度,教材选用和管理制度。

3.4 课程实施

重视课堂教学在培养过程中的基础作用。依据毕业要求制定课程目标和教学

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内容与方式应支持课程目标的实现;能够恰当

运用案例教学、探究教学、现场教学等方式,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师范生学

习效果;课堂教学、课外指导和课外学习的时间分配合理,技能训练课程实行小

班教学,使师范生养成自主学习能力和“三字一话”等从教基本功。

内涵解读

课程实施直接决定着师范生的培养效果。该指标要求合理设置课程,在做好

对毕业要求指标点支撑的基础上,优化课程实施,保证毕业要求的达成。要明确

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的逻辑思路,切实做到依据毕业要求制定课程目标,根据课

程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与内容等;能够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方

式改革,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形

成课内课外结合、正规学习与社团活动互补的多途径课程实施模式,培养学生自

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要加强教师基本技能和中学教师从教基本功的训练,

保证相关课程的教学要求和质量。

考察要点

1.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相关联,与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评分标

准的关系明确。课程教案与主要教学环节活动方案能够体现教学内容和方法对课

程目标的支撑与促进作用。

2.能够根据学生学习需求及时调整授课模式及教学方法,采取案例教学、探

究教学、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慕课、翻转课堂等信息技术手段,拓展

课堂教学的时空,激励师范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和团队合作学习,保证课堂教

学质量。

3.合理安排课堂教学、课外学习和学生社团等各种学习活动,加强教师基本

技能和中学教师从教基本功训练,创设教师养成教育的环境和氛围,培养学生自

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

4.课程考核内容、方法和评分标准能够证明学生相关能力达成情况。理论课

程笔试试题与知识掌握的课程目标匹配,分数分布应体现课程目标的权重,及格

标准是课程目标达成的“底线”。探究课程的学习报告(包括毕业论文)与学科

知识、教育教学知识运用的课程目标匹配,评分标准明确,及格标准是课程目标

达成的“底线”,分数有区分性。技能课程的学生表现或作品符合课程目标,及

格标准与目标要求对应。实践教学(包括教育见、实习等)任务能体现课程目标,

及格标准与目标要求对应,分数有区分性。其它课内外活动等学习任务的评分方

式可操作,标准明确,分数有区分性。

佐证材料

1.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内容、考

核方式、评分标准等。

2.专业教师课程实施过程的相关材料,包括教案、课件等。

3.学生课程学习的成绩与成效,包括各种类型课程和主要教学环节的过程性

材料和终结性材料,如理论课程的作业、试卷,探究课程的研究报告、实验报告、

毕业论文,技能训练课程的表现性记录、作品,实践课程的见、实习指导手册等

相关材料。

4.专业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和学习方式改革的相关材料。

5.课内与课外学习一体化设计与实施,教师进行课外指导、学生参加课外学

习和组织社团活动的相关材料。

3.5 课程评价

定期评价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进行

修订。评价与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内涵解读

课程评价反映课程目标实现程度和师范生的学习成效,是对课程与教学环节

毕业要求达成情况的有效监控。该指标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制度,主要

包括评价原则、评价标准、评价组织、评价方法、评价反馈与改进等方面;要定

期对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修订

培养方案,推进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要改革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业评价,

注重过程评价和多元评价,以调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程教学评

价过程中,教学管理者、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及其他利益相关方能够积极参与,

并提出合理意见。

考察要点

1.专业从评价原则、评价标准、评价组织、评价方法、评价反馈与改进等方

面,建立较为健全的课程评价制度,形成评价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反馈和改

进的课程评价闭路循环机制。

2.对照毕业要求指标点定期开展课程体系的合理性评价,证明课程对毕业要

求的支撑,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通过举证,发现薄弱环节和

存在问题,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

3.能够紧扣毕业要求指标点和课程目标定期开展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查找

教学活动短板并改进提高,评价方法合理,可操作。有专业负责人、任课教师、

学生自身、中学教师等多元评价主体参与实施课程评价。有对学生各类学习表现

和成果的定性评价信息,以及各类课程考核的定量数据,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的评价方法,对每项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评价。评价过程记录完整,可追踪。

4.立足学生学习成效与质量,改革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业评价方式,

注重过程评价和多元评价,以发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持续改进措施,

努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5.在课程教学评价和修订过程中,有教学管理者、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及

其他利益相关方参与,并提出合理意见。

佐证材料

1.专业制定的课程设置、课程质量标准(教学大纲)、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

管理制度。

2.专业培养方案。

3.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4.课程考核结果定量、定性分析报告。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分析报告。

5.教学管理者、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合作,评定课程目

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达成情况,评定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的记录。

6.课程评价结果报告。

7.课程教学大纲修订记录和修订报告。

8.培养方案修订记录和修订报告。

四、合作与实践

合作与实践是在我国教师教育体系重构过程中,国家对教师教育培养机制改

革和教育实践的质量要求,是课程教学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

要保障机制,对毕业要求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本部分考查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

是“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情况;二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和管

理评价情况;三是教育实践“双导师”制度落实情况。具体包括协同育人、基地

建设、实践教学、导师队伍和管理评价 5 个二级指标。

4.1 协同育人

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学建立权责明晰、稳定协调、合作共赢的“三位一

体”协同培养机制,基本形成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

内涵解读

协同育人是毕业要求达成的重要保障,从培养机制上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

该指标要求中学教育专业充分认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学在师范生培养中的

重要作用,建立起高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

合力培养中学师资;要对“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进行常态化的运行管理,做

到权责明晰、稳定协调和合作共赢,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教育实践、专业课程开发

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校要按照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的要求,坚持为基础

教育和中学在职教师专业发展服务,基本形成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

化的合作共同体。

考察要点

1.学校与政府及中学建立了稳定的协作关系,校院两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

课程教学实施要求,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学签订合作协议,落实协同育人具

体措施,形成“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并有规范的协议、常态化组织实施措

施。

2.学校与中学按照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的要求,搭建系列教师专业发

展平台,基本形成中学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协同

主体之间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协同制度、协同措施。

3.学校建立协同育人管理机构,能够做到管理制度健全,管理责任明确,管

理文档齐全。

佐证材料

1.专业签订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的合作协议等相关材料。

2.近4年与“三位一体”合作方进行教育实践、中学教师培训、基础教育研

究和服务合作的相关材料。

3.对“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和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进行管理、取得成果

等相关材料。

4.2 实践基地

教育实践基地相对稳定,能够提供合适的教育实践环境和实习指导,满足师

范生教育实践需求。每 20 个实习生不少于 1 个教育实践基地。

内涵解读

教育实践基地是促进师范生“一践行、三学会”毕业要求达成的支撑平台。

该指标要求专业与中学密切合作并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帮助师范生获得一

线优秀教师的经验性指导、榜样示范,助力师范生完成从实习学生到合格教师的

适应性转变;要注重实践基地的建设,明确标准和质量要求,使专业教育实践基

地的数量和质量符合标准要求,满足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

考察要点

1.专业重视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建立中学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的规章制度,

明确实践基地的遴选标准,能够加强对实践基地的检查、监督和管理。

2.专业建立的中学教育实践基地数量充足,质量较高,相对稳定,具有明显

的师资优势、管理优势、课程资源优势和教改实践优势,在师范生实践教学和教

育教学能力培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佐证材料

1.已签约的教育实践基地的基本信息、特色介绍,近4年专业教学实践基地

接纳实习生数据统计和评价等相关材料。

2.院系与教育实践基地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过程性资料、学生实习总结等

相关材料。

3.教育实践基地的遴选与管理制度、与教育实践基地签订的合作协议等相关

材料。

4.3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体系完整,专业实践和教育实践有机结合。教育见习、教育实习、

教育研习贯通,涵盖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等,并与其

它教育环节有机衔接。教育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一学期。学校集中组织教育实习,

保证师范生实习期间的上课时数。

内涵解读

实践教学是帮助学生深化对专业知识理解、形成专业实践能力、养成专业态

度和情感关键环节。该指标要求中学教育专业重视实践教学工作,建立健全完整

的实践教学体系,能够做到学科专业实践与教育教学实践有机结合,教育见习、

教育实习、教育研习互相贯通,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和教育研究一体,

并能够与课堂教学、理论学习等其他教育环节有机衔接;实践教学所占的学分比

例和时间安排要符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

教育实践的意见》的规定,实践教学安排科学合理,能够满足师范生对教育教学

体验的需要,有利于师范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实践智慧的生成;专业教育实习实

行集中统一组织与管理,教育实习期间有足够的上课时数,能够初步形成中学教

育教学的基本能力。

考察要点

1.中学教育见习、实习、研习和其他教育实践活动的目标与毕业要求的相关

标点具有明确的对应关系,形成对毕业要求的有效支撑,在教学大纲中阐述清晰、

准确。

2.按照教育实践目标设计实践内容、实践方法、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评分

标准等,能够形成对实践目标的支撑,促成目标达成。实践内容涵盖师德体验、

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等领域。教育实践考核要求和考核方式与实

践内容一致,包括对师范生教育实践表现的评价和学习成果的评价。

3.能够正确处理实践教学见习、实习、研习和其他教育实践活动各要素之间

的关系,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4.实践教学管理规范,学分比例和时间安排、上课时数达到规定要求。具体

安排科学合理,能够做到统一安排与分散实践相结合,教育实习实行集中统一安

排,以保证教育实践的质量。

佐证材料

1.中学教育实践管理办法。

2.在学教育见习、实习、研习和其他教育实践活动教学大纲,包括实践目标、

实践内容、实践方法、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评分标准等。

3.中学教育实践年度计划、校内外教师指导文件、教育实践指导手册等相关

材料。

4.近4年师范生教育实践考核评价相关资料。

4.4 导师队伍

实行高校教师与优秀中学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有遴选、

培训、评价和支持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的制度与措施。“双导师”数量充足,相对

稳定,责权明确,有效履职。

内涵解读

高校教师与中学优秀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教育实践是实现协同育人的根本

要求,是确保师范生获得教师教育知识与提升教育实践智慧不可或缺的环节。该

指标高校建立师范生教育实践的“双导师”指导制度,对导师遴选、工作要求、

业务培训、实践指导、条件保障、考核标准均有明确规定;通过出台与评先评优、

职称晋升等挂钩的支持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的专门制度与措施,打造数量足够、责

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熟悉中学教学实践的校内教育实践指导教师队伍;采取

驻校指导、巡回指导和远程指导等多种方式,通过专题研究、协同教研、定期培

训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双导师”的专业化水平和实践指导能力。

考察要点

1.制定高校教师与中学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有遴选、

培训、评价和支持“双导师”指导实践的相关制度与具体措施,在导师遴选、实

践指导、能力提升、条件保障与考核评价等方面有具体标准和明确要求。

2.出台了支持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的制度与措施,把对中学的教科研和实践指

导以及培训纳入教师的工作范围并计算工作量。“双导师”数量足、稳定性强、

责权利明确,一般每 2 个实践基地配备不少于 1 个高校导师,每 4 个实习生

配备不少于 1 个基地导师,高校导师、中学导师、实习小组签订责权利明确的

三方协议。

3.通过专题培训、合作研究、现场研讨、网络研修等方式组织对“双导师”

的定期业务指导和专业培训,有制度,有做法,有成效。

4.学校定期对“双导师”有效履职情况进行考核,按照考核结果动态调整“双

导师”队伍成员。

佐证材料

1.“双导师”制度的相关材料。

2.近 4 年遴选的“双导师”名册等档案资料。

3.教育实践“双导师”的工作计划、工作记录、成效评价等相关材料。

4.学校对“双导师”开展相关培训或专业指导活动的相关资料。

4.5 管理评价

教育实践管理较为规范,能够对重点环节实施质量监控。实行教育实践评价

与改进制度。依据相关标准,对教育实践表现进行有效评价。

内涵解读

管理评价是对教育实践的有效管理和质量监控,以确保毕业要求的达成。该

指标要求中学教育专业对教育实践活动实行全过程的规范管理,并能对教育实践

重点环节实行有效的质量监控;建立教育实践评价和改进制度,对“三位一体”

协同培养机制的运行情况和教育实践的实际成效进行评价,依据评价结果不断改

进并提高教育实践质量;要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教育部关于

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的相关规定,制定师范生教育实践评价标准,对师

范生教育见习、实习、研习等进行全面、客观、多元化的评价。

考察要点

1.建立教育实践管理和质量监控的相关制度,教育实践管理规范有序,教育

实践主要环节的质量监控行之有效。

2.制定并严格执行教育实践评价与改进制度,持续优化教育实践模式,不断

提高教育实践成效。

3.师范生教育实践考核评定标准具体明确,能够证明学生师德体验、教学实

践、班级管理实践、教研实践能力达成情况。实践教学(包括教育见、实习等)

任务能体现实践目标,及格标准与目标要求对应。

佐证材料

1.中学教育实践指导文件、管理办法、实习指导手册等相关材料。

2.专业教育实践教学大纲。

3.教育实践考核评定标准。

4.师范生在教育见习、实习、研习和其他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性资料

和学习成果,包括考勤表、学习心得笔记、听课记录、观察日记、教案设计、教

学录像、教学研究小论文等。

5.专业教育实践指导教师和中学指导教师对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指导记录,校

内外指导教师对师范生教育实践表现和学习成果的评价意见、考核成绩等相关资

料。

6.教育实践总结分析报告。

7.教学管理者、校内外指导教师、学生和实践基地学校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合

作,评定教育实践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达成情况,评定教育实践目标达成

情况的记录。

8.教育实践教学大纲修订记录和修订报告。

五、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部分是专业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是实现培养目标、加强专业建设、

维持课程教学运行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对毕业要求具有重要支撑作

用。本部分考查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专业师资队伍的基本情况;二是专业师

资队伍的素质能力要求;三是师资队伍的培训、评价和专业发展情况。具体包括

数量结构、素质能力、实践经历、持续发展四个二级指标。

5.1 数量结构

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保证专业人才培养各项活动顺利实施的前

提。该指标要求专业专任教师的数量结构能够满足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生师比、学历、职称、年龄等结构合理,做到学源多样,学科全面,达到专业认

证标准规定要求;教师教育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教师队伍数量充足、素质较高,

能够满足相关课程的教学需要;形成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积极聘请中学教

育一线的专家、优秀教师充实专业教师队伍,兼职教师素质良好、队伍稳定,数

量符合要求。

考察要点

1.学校有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专业专任教师选聘规定。

2.专业专任教师数量充足,在年龄、学历、专业技术职务等方面结构合理,

符合学校定位,满足课程教学、师范生培养需要和学科发展需要。

3.学校有选聘兼职教师的管理、培训与考评办法,并将兼职教师能力建设纳

入师资队伍规划。受聘的中学一线兼职教师在师范生培养中承担具体明确的工作

任务,并进行绩效考评。

佐证材料

1.本专业在校学生名册(按年级、班级顺序列出)。

专任教师数量结构能够适应本专业教学和发展的需要,生师比不高于 18:1。

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比一般不低于60%,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不低于学校平均水

平,且为师范生上课。配足建强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其中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

原则上不少于 2 人。基础教育一线兼职教师素质良好、队伍稳定,占教师教育

课程教师比例不低于20%。

内涵解读

2.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支撑各领域教育的相关课程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学

历、职称、年龄等基本情况,以及教师与学生数量、生师比、工作量和满足专业

教学需要情况分析等相关材料。

3.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及教学管理文件中涉及兼职教师能力建设的文件、

制度规定或具体措施。

4.聘请中学一线优秀教师或教研员担任兼职教师的聘任合同、工作安排、履

职情况等相关材料。

5.专业专任教师、兼职教师评价标准及相关分析报告等资料。

5.2 素质能力

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具有较强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学习指导等教育教学能力;勤于思考,严

谨治学,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具有职前养成和职后发展一体化指导

能力,能够有效指导师范生发展与职业规划。师范生对本专业专任教师、兼职教

师师德和教学具有较高的满意度。

内涵解读

教师素质能力是对其“立德树人”的能力要求,包括师德示范能力、教育教

学能力、一定的学术水平与研究能力、职业指导能力等,直接决定课程教学和人

才培养质量。该指标要求加强专业教师的师德和素质能力建设,专兼职教师熟知

并能严格遵守《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做到为人师表,立德树人;能够

树立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理念,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和课程开发能力,能熟练

掌握信息技术并应用于教学;勤于思考,严谨治学,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和教

育科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具备一定的中学实践经验,能指

导师范生教学基本功训练和见习、实习和研习;认真负责地对待课程教学工作,

对师范生课程学习、自主发展与职业规划进行有效指导,获得较高的满意度。

考察要点

1.学校和专业有加强教师队伍素质能力建设的考核评价标准、措施办法和长

效机制,有师德师风建设措施。

2.教师熟知《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严格遵守,为人师表,从严治

教,教书育人,遵守学术道德。

3.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实施和教学、科研考核执行情况及效果。

4.实行常态化的学生评教制度,学生对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师德和教学工作

的满意度达到80%以上。

5.专业教研、科研风气浓厚,有一定的研究成果,注重应用科研成果有效促

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

6.专业教师具有职前养成和职后发展一体化指导能力,能够履行毕业生职后

专业发展指导职责,承担教师培训工作,并纳入年度考核。

佐证材料

1.近 3 年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得省级及以上等级奖,或者指

导学生研究性学习项目、创新项目获得省级及以上立项。

2.近 3 年专业教师参加国家或省级教学竞赛、信息化教学竞赛等教学及教

学技能竞赛并获奖的相关材料。

3.专业专任教师近 3 年教科研项目、论文、著作与教材、获奖等成果材料。

4.近 3 年学生评教方案及专业教师教学满意度测评数据分析报告等相关资

料。

5.专业专任教师指导学生职业规划、毕业生专业发展和承担的培训工作相关

材料。

6.专业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规划、实施情况及工作总结等相关资料。

7.专业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建设规划、实施情况、工作总结及成果等相关材料。

5.3 实践经历

教师教育课程教师熟悉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中学教育教

学工作,至少有一年中学教育服务经历,其中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具有指导、

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基础教育研究成果。

内涵解读

专业教师熟悉并具有中等教育实践经历,是加强师范生培养工作针对性与实

效性的前提条件。该指标要求专业协同中学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建立支持专业

教师定期深入中学一线实践锻炼的制度,落实“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促使

专业教师全面了解和熟悉中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和特点,能够深入研究中学教

育教学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从实践层面把握合格中学教师应具备的综合素养与

关键能力。支持教师通过挂职锻炼、教学观摩、跟班活动、联合课题研究、参与

教研、指导实习、学术报告与研究成果分享等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实

践活动,不断提高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和指导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能

力,在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考察要点

1.注重教师教育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制定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培养计划,建立

相应的制度和管理措施,有计划、有要求、有考核地全面加强教师教育课程教师

的培训和能力提升,制定基层挂职和高层次研修奖励办法,完善青年教师深入中

学一线的选派机制,并有步骤有计划的分批组织实施。

2.专业主动参与中学、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课程资源共建、课堂教学改革等方

面的工作,促进教师主动了解中学课程标准和教育改革动态,并将中学教改经验

和成果融入自己的课程教学之中。

3.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师基层挂职管理办法和跟踪调研

机制,定期评估专任教师对中学教育的了解程度,把熟悉中学教育教学纳入教师

教育教学能力考核范畴。

佐证材料

1.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师“至少有 1 年中学工作经历”的证明材料,包括年

度教学计划、教案、教研活动日志记录、工作计划和总结等相关材料。

2.近 3 年专业教师赴深入中学指导教育教学及工作实践的过程性资料。

3.专业教师与中学合作开展课题研究的档案资料。

4.近 3 年教师以第一署名单位发表的教研论文,分一般刊物、中文核心期

刊及以上刊物两个层次统计。

5.近 5 年教师主持立项省级及以上教研项目,包括国家级、省部级项目、

教育科学规划项目。

6.近 5 年教师获得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包括国家级教学成果和省级教

学成果奖。

7.专业教师实践经历考评标准及实施材料。

8.学校出台有关专业教师实践经历的政策制度和实施情况等资料。

5.4 持续发展

制定并实施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建立教师培训和实践研修制度。建立专业教

研组织,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建立教师分类评价制度,合理制定学科课程与教学

论等教师教育实践类课程教师评价标准,评价结果与绩效分配、职称评聘挂钩。

探索高校和中学“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共同发展机制。

内涵解读

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是推进专业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支持毕业要求

达成的动力和保障。该指标要求以“素质优良、满足需求”为目标,制定教师队

伍建设规划,建立教师培训、实践研修分类评价制度,积极探索教师教育类课程

教师与中学教师“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教师共同体发展新机

制,建立教师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等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

系,依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制定教师教育实践课程教师评价标准,

并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教师绩效分配、职称晋升、教学改进中,组建专门的教师发

展机构健全教研组织,支持开展常规教研,要注重教师培训的实践,进行绩效评

价,保证教师发展支持机制有效运转。

考察要点

1.制定教师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形

成有效的管理举措和激励机制,支持教师的持续专业发展。

2.建立教师培训与实践研修制度、专业教研制度和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制度等,

并能够有效实施。

3.实施教师分类评价制度和评价标准,对于专任教师的持续发展定期进行自

我评价,促进各类教师的专业发展。

4.依托“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推动专业专任教师深入中学教育第一线。

佐证材料

1.专业教师继续教育等相关资料。

2.专业专任教师、兼职教师满意度调查问卷及实施方案、结果使用情况等档

案资料。

3.专业带头人培养和教学团队建设情况。

4.专业中青年专业教师培养情况,含中青年专业教师培养项目及导师制、助

教制和社会实践等相关资料。

5.探寻建立高校和中心“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共同发展

机制的证明资料。

6.学校中长期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及反映建设成效的相关资料。

7.学校和专业培养培训制度及实施情况的资料。

8.学校教师分类评价制度、教师教育实践类课程教师评价标准,以及评价结

果的使用情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