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
 
 
马克思主义学院简介

学院作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和传播的核心阵地,牢牢锚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恪守“胸怀家国、明德笃行”院训,以“思想立院、人才兴院、学科强院”为发展理念,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中心,以部校共建学院为突破口,以争创自治区级重点学院为牵引,聚焦提升民族地区、民族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承担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使命,推进教学与科研双轮驱动、协同发展,全面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积极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学院现有教师42人,其中专任教师36人、兼任教师5人、借调教师1人。教授7人、副教授12人,高级职称占比达到46%。博士13人、在读博士10人,占比达到55%。学科带头人3名,学科骨干6名,兼职博导2名,兼职硕导5名。目前思政课师(专职)生比为1:324(2025年7月15日有1名博士已通过学校面试试讲,现正办理入职手续)。现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270人,教师27人,生师比为10:1。设有办公室、教学科、学团办三个科室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综合教研室等7个教研室和1个思想政治教育系。

学院现有2个一级学科,即马克思主义理论、民族学。5个二级学科,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学科紧密围绕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服务基础教育、民族教育、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宗旨,多年来,为国家、自治区特别是乌兰察布市培养了数万名优秀人才,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以及维护边疆和谐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1个自治区级研究基地,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1个市级研究基地,即乌兰察布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3个校级研究平台,即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研究中心、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所、内蒙古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中心。有2个自治区级优秀教学团队,即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有2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团队。有1门自治区级一流课程、1门线上优秀课程,1门线下一流课程,6个校级教学成果奖。有2个自治区级名师工作室,即内蒙古自治区刘嵘名师工作室、内蒙古自治区孙继红名师工作室;还有1个自治区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新起点工作坊。牵头成立乌兰察布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除了固定的科研场所和专业的图书资料室,建有大型VR教室,价值近100万元,包含新时代展馆系列、多模块党建体验系统、思政课程资源。引进中央民族大学开发的“延安文艺情境实践虚拟仿真实验”。近三年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5项,发表学术论文66篇,发表理论文章4篇,承办全国性理论研讨会4次,参加全国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研讨会百余人次,科研经费达530多万元。2022年,学院被评为校级创新创业先进集体、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23年,被评为集宁师范学院“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乌兰察布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