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知识
 
 
集宁师范学院 师范类专业认证系列线上培训——师范类专业认证知识(六)
2023-12-16 08:29   审核人:   (阅读:)

集宁师范学院

师范类专业认证系列线上培训

师范类专业认证知识(六)

导语

    我校将于2022年3月接受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评估专家进校考查。师范类

专业认证工作是对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体检”和“深度会诊”,将有力促

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水平的提升。评估结果将关系到每一位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

六、支持条件

支持条件是专业的物质保障,是实现培养目标、加强专业建设、维持课程教

学运行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本部分考查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专

业教育经费保障情况;二是专业教育教学设施保障情况;三是各类教育教学资源

保障情况。具体包括经费保障、设施保障、资源保证三个二级指标。

6.1 经费保障

专业建设经费满足师范生培养需求,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生均拨款总额与

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不低于13%,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

生均教育实践经费支出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教学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等更新

经费有标准和预决算。

内涵解读

专业建设经费支撑课程教学与专业实践活动的开展,保障毕业要求和培养目

标的达成。该指标要求按照中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满足师范生培养实际需

要提供经费支持;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生均教育实践经

费支出、教学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等更新经费符合规定标准,经费管理和使用符

合相关要求。

考察要点

1.各类经费投入达到相关规定要求,并能按照财务管理相关规定使用。

2.具有专业建设经费保障计划和方案,能够满足中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实际

需要,并能根据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适时进行调整。

佐证材料

1.近 4 年学校年度经费预算、决算报表等相关材料。

2.近 4 年中学教育相关专业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和生均教育实践经费支

出预决算表和相关分析材料。

3.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等资源更新经费标准及执行情况相关材料。

6.2 设施保障

教育教学设施满足师范生培养要求。建有中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实训

平台,满足“三字一话”、微格教学、实验教学等实践教学需要。信息化教育设

施能够适应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要求。建有教育教学设施管理、维护、更新和共

享机制,方便师范生使用。

内涵解读

教学设施是保障人才培养活动顺利进行和毕业要求达成的物质条件,包括专

业用于师范生培养的学科教学实验室、教学技能实训设施、信息化教学设施等。

该指标要求学校重视师范生教学技能与能力培养必须借助的硬件设施建设,使师

范生能够在良好的实训环境中,获得实际运用教学技能的体验,并能够进行反复

练习。

考察要点

1.能够以中学教师职业能力养成为目标,按照毕业要求达成的需要,研讨并

制定中学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和信息化教育教学设施建设的规划和方案。

2.中学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和信息化教育教学设施的建设情况,包括各类

实验室和信息化教育教学设施的场地布局、设备配备及更新等情况。

3.中学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和信息化教育教学设施的日常管理、设备维

护、实训内容与课程方案的对接、设备更新与共享、学生使用情况等。

4.建立中学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与信息化教育教学设施对中学教育专业

人才培养支持与保障效能的评价机制。

佐证材料

1.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基本配置和维护、使用管理制度,开放使用记录等

相关材料。

2.信息化教育设施基本情况和管理制度,开放使用记录等相关材料。

3.各实验、实训室的设施设备资产登记、管理制度,开放使用记录等相关材

料。

6.3 资源保障

专业教学资源满足师范生培养需要,数字化教学资源较为丰富,使用率较高。

生均教育类纸质图书不少于 30 册。建有中学教材资源库和优秀中学教育教学案

例库,其中现行中学课程标准和教材每 6 名实习生不少于 1 套。

内涵解读

资源保障是对人才培养顺利进行和毕业要求达成的物质保障,包括教材、案

例、影视、图片、课件等。该指标要求学校根据中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建

足配齐教学资源,为师范生的专业教育和自主学习提供教育资源支持,支撑课程

教学和教育实践的开展。

考察要点

1.专业应建立教学资源建设的管理规章制度,建立促进教学资源开放使用的

规章制度。

2.专业应具有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具有一定数量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建有

中学教材资源库和优秀中学教育教学案例库;教育类纸质图书生均拥有量和现行

中学课程标准、教材数量符合认证标准要求。各类教学资源向专业课程教学和师

范生自主学习开放。

3.专业能够经常向学生了解教学资源使用需求,提高教学资源建设的数量和

质量。

佐证材料

1.现有各类教学资源和数字化资源情况和管理制度等相关材料。

2.现有生均图书、教育类纸质图书、课程标准和教材统计表和使用情况等相

关材料。

3.教材资源库和优秀中学教育教学案例库的设备设施、资源配置与管理使用

情况等相关材料。

4.中学教育相关专业学生必读书目、选读书目以及其阅读指导和相关考核材

料。

七、质量保障

质量保障部分体现国家对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及结果动态监控的质量要求,对

毕业要求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本部分考查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各主要教学

环节质量标准支撑毕业要求的情况;二是教学过程质量常态化监控机制保障毕业

要求达成度的情况;三是师范生培养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的评价结果运用情况。

具体包括保障体系、内部监控、外部评价、持续改进四个二级指标。

7.1 保障体系

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质量保障目标

清晰,任务明确,机构健全,责任到人,能够有效支持毕业要求达成。

内涵解读

质量保障体系包括质量保障组织架构、质量保障目标体系、质量保障实施过

程三个部分,是保障人才培养各分支系统协同运行、达成毕业要求、实现专业培

养目标的管理机制。本指标要求专业重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能够建立覆

盖各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能够从管理目标、管

理任务、管理机构、管理责任等方面,有效保证人才培养教学任务的完成。

考察要点

1.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达成的要求,制定包含课程、毕业要求、培

养目标三级质量管理的完整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方案,明确各主要教学环节

的具体质量要求。

2.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有序,质量要求落实到位,各项管理措施切实可行。

3.能够对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作及各项质量要求落实情况进行自我评价、督

导评价和学生评价等。

佐证材料

1.专业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有关文件、质量监控组织机构与人员情况等资料。

2.专业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管理制度措施以及落实情况等相关材料。

3.对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和教学管理制度实施效果的多方评价相关材料。

7.2 内部监控

建立教学过程质量常态化监控机制,定期对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实施监控

与评价,保障毕业要求达成。

内涵解读

内部监控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

和培养目标的实现。本指标要求专业围绕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教育实践等主要

教学环节,建立覆盖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全过程的教学质量常态化监控机制;

通过采取自主教学检查、评价与反馈、结果分析与自觉改进等方式,定期对各主

要教学环节的质量实施监控与评价,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考察要点

1.按照内部常态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要求,论证和设计专业质量标准,建

立质量管理制度,保障毕业要求达成。

2.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管理制度得到落实,所采取的具体管理和监控

措施较为有效。有较为完善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建立了高

水平教学督导队伍和完善的评教评学制度,运行较好。

3.有对课程质量监控和毕业生质量达标的自我评价、学生评价,以及改进教

学措施的实际效果。定期围绕人才培养工作进行自我评估,包括课程评估、专业

评估和学校二级机构评估等,评价内部质量监控正常运转并有效。

佐证材料

1.专业评教评学制度及有关过程性资料。

2.体现专业教学督导队伍工作情况的相关资料。

3.反映人才培养工作自我评估及质量改进的相关记录材料。

4.反映涵盖教学过程主要环节的常态质量监控机制的相关文件、制度和措施

等材料。

5.体现毕业要求达成与否和每门课程、每个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要求对应情

况的相关资料。

6.学校及专业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7.3 外部评价

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基础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

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进行定期评价。

内涵解读

外部评价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必要环节,对毕业要求达成和培养目标实现

产生重要影响。本指标要求专业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评价,建立毕业生跟踪

反馈机制,全面、深入、准确地了解毕业生履职情况;定期邀请中学、教育行政

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对毕业生质量进行客观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人才培养

方案,有效改进课程教学工作,使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学教育发展形成良好的契合

度。

考察要点

1.建立了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人才培养质量,发

现问题,促进专业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2.注重邀请用人单位等利益相关方定期开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跟踪评

价机制已经形成固定做法,并稳定地扩大覆盖面,其结果能够进入教学质量持续

改进的良性循环。

3.建立了中学、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目

标的达成度进行定期评价,外部评价对于教学改进有实际效果。

佐证材料

1.近 3 年中学、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相关

资料。

2.毕业生入职后 3—5 年职业发展状况分析、近 3 年毕业生跟踪调查分析

研究报告。

3.外部评价促进专业调整和教学改革的相关资料。

4.用人单位(学校、行政主管部门)满意度调查资料、汇总表。

5.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相关资料。包括毕业生跟踪反馈调查方案、毕业生跟

踪改进措施等。

7.4 持续改进

定期对校内外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有效使用分析结果,推动师范生培

养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

内涵解读

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赖于人才培养过程的持续改进。该指标要求校院两级要

采用多种方法对专业进行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对校内外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并将结果用于师范生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课程目标评价的结果要用于改

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评办法;毕业要求评价的结果要用于课程体系的修订,

师资及教学资源的配置;培养目标评价的结果要用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

体系的修订与完善。学校有组织机构负责质量监控,定期对校内外的评价结果进

行综合分析,使改进工作得以落实,使质量保障体系能够完整有效运行,形成质

量保障的长效运行机制。

考察要点

1.学校有组织机构负责质量监控,定期对校内外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使改进工作得以落实,使质量保障体系能够完整有效运行,形成质量保障的长效

运行机制。

2.建立校内基本教学状态信息库,并定期更新教学状态信息。把常态监控的

信息和自我评估搜集到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与教

师,促使教学工作持续改进,师范生培养质量持续提高。

3.注重专业招生、培养过程、毕业生质量的全程管理与持续改进,开展自我

监控和质量评估,支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毕业要求的达成。

佐证材料

1.校内基本教学状态信息库。

2.校内外评价实施情况及其评价结果综合分析报告等相关材料。

3.年度专业质量分析报告及持续改进的其他佐证材料。

4.反映专业招生、培养过程、毕业生质量全程管理与持续改进的材料。

5.反映评价促进教学工作持续改进及其效果的相关资料。

6.反映学校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信息反馈机制的相关材料。

八、学生发展

学生发展部分集中体现了“学生中心”的基本理念,强调遵循师范生成长成

才规律,关注学生需求,加强成长指导,切实达成毕业要求。本部分考查重点关

注三个方面:一是生源质量支撑毕业要求的情况;二是学生成长指导与学业监测

保障毕业要求达成度的情况;三是师范生服务社会的情况。具体包括生源质量、

学生需求、成长指导、学业监测、就业质量、社会声誉六个二级指标。

8.1 生源质量

建立有效的制度措施,能够吸引志愿从教、素质良好的生源。

内涵解读

良好的生源质量是师范生培养质量和毕业要求达成的基础,如何让素质良好

的生源从事师范学习并充实教师队伍是关系到整个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课题。提

高生源质量,既要靠教师职业吸引力和学校的品牌影响力,也要靠制度措施的保

障。本指标要求以培养合格中学教师为目标,按照《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的要求把好生源质量关,使招收的新生具有明确的从教意愿,适合中学教师职业

需要的基本品德素养、知识水平、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等;积极推动师范生招生

录取方式的改革,建立高考成绩、综合素质评价和面试等多方式结合的综合评价

招生录取制度,切实保障生源质量。

考察要点

1.专业对生源质量有明确的说明,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吸引生源。专业推进综

合评价录取改革,深入探索提前自主招生、大类招生二次选拔、增加面试考核环

节、公费定向招生、乐意从教的非师范类专业学生向师范类专业流动等招生录取

机制,选拔志愿从教、素质良好的适教、乐教的生源攻读本专业。

2.专业近年生源的实际状况能证明生源质量提高情况:生源质量良好,师范

生均有明确的从教意愿和较好的综合素养。师范生录取分数处于本地区同层次高

校前列。新生高考成绩、学业水平测试等级、体质健康状况、综合素质评价以及

第一志愿占比和报到率较高。

佐证材料

1.新生录取类材料。近 3 年新生录取分数线、报到率、第一志愿报考率等

统计分析。近 3 年录取新生的笔试成绩、面试成绩、综合评价成绩及录取志愿

情况一览表。近 3 年新生心理素质测试、笔试及面试试题资料。

2.招生政策类资料。本专业推进综合性评价录取改革方案及近 3 年录取办

法等资料。近 3 年专业招生宣传工作总结等相关资料。与学生签订的公费定向

招生培养协议等原始资料。

3.专业流动类材料。近 3 年本专业流动(流入、流出)的花名册及数据分

析。

4.特色性举措材料。其他反映专业招生举措及有吸引力的培养举措等特色性

资料。

8.2 学生需求

了解师范生发展诉求,加强学情分析,设计兼顾共性要求与个性需求的培养

方案与教学管理制度,为师范生发展提供空间。

内涵解读

满足学生需求是坚持“学生中心”基本理念的必然要求,了解学生需求是人

才培养工作的首要环节,也是专业达成毕业要求的基本前提。该指标要求专业应

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信息,了解学生对于专业选择、课程学习以及自身发展的多种

诉求,形成稳定的学生需求调研机制;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面向全体学生制定

将教师教育的共性要求与学生的个性需求相结合的课程与教学方案,完善相应的

教学管理制度;建立综合性评价与个性化评价相结合的学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受益。

考察要点

1.专业已经形成稳定的学生需求调研机制,通过问卷、访谈等多种途径调查

学生需求,近年来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发展需求被关注,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被及

时发现并得到解决。

2.专业根据学情完善课程与教学方案,有具体制度,有做法,有成效。根据

学生需求有针对性的设计培养方案和教学管理制度,通过设计课程基本框架、必

修选修学时分配、模块化课程、课后指导等措施满足学生的共性要求和个性需求,

为学生发展提供足够空间。

3.建立了综合性评价与个性化评价相结合的学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动态支

持每一个学生得到适宜的发展。

佐证材料

1.学生发展成果类:

1)学生个人发展档案。

2)学生参加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有利于培养其自主发展能力的各类活动

相关材料。

3)其他基于学生需求对学生进行个别化指导的特色材料(线上交流、课后

答疑、社团指导、竞赛指导等)。

2.政策支持类:

1)专业进行学生需求调研的过程性资料。

2)本专业学情分析报告。

3)对接学生需求的学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4)转专业学生以往学习经历和学分认定措施。

5)反映兼顾共性要求与个性需求的专业培养方案与教学管理制度。

6)选修课程开设情况。

8.3 成长指导

建立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适时为师范生提供生

活指导、学习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满足师范

生成长需求。

内涵解读

人才培养是全方位的工作,成长指导对于落实毕业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至关重要。该指标要求学校应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

点,建立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指导、学习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创

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指导等为一体的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并将之纳入整体的人

才培养体系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

堂这个教学主渠道,并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

全面发展的人才;通过全体教师和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的共同努力,形成全面、

全程、全员育人的大环境。

考察要点

1.建立了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按国家规定配备班主任、学生辅导员和心

理健康教育教师,负责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包括面上的工作和应对特定问题

两个层面,其工作职责与方式为学生了解,并有足够的实例表明整个机制运转正

常。

2.有证据证明,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

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好。

3.有全面、全程、全员育人相关制度,采取措施鼓励全体教师和管理人员、

服务人员参与学生指导,关爱学生,形成服务全体学生的交流沟通机制,及时应

对学生生活和学习上出现的问题,无重要工作疏忽和责任事故。

4.能够适时为学生提供思想政治指导、生活指导、学习指导、职业生涯指导、

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制定针对性较强的薄弱学生帮扶计划,满足学

生成长需求,学生满意度较高。

佐证材料

1.学生发展成果类:

1)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成果。

2)学生心理健康普查与筛选分析报告。

3)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相关课程学习成绩

及学习产出材料。

4)薄弱学生帮扶的相关材料。

2.政策支持类:

1)学生指导与服务体系建立和运行情况的相关材料。

2)按国家规定配备班主任、学生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心理健康

教育教师情况。

3)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相关课程开设情况,

以及学生服务中心、就业指导中心、创新创业学院与心理咨询室建设情况。

4)为学生提供思想政治指导、生活指导、学习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就业

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服务的相关材料。

5)学生指导服务满意度测评及近 3 年学生指导服务工作责任事故认定情况。

6)学生工作系统以外的学生指导机制工作情况与成效等其他特色材料。

8.4 学业监测

建立形成性评价机制,监测师范生的学习进展情况,保证师范生在毕业时达

到毕业要求。

内涵解读

学业监测是对学生学习进展情况的监测与评价,其目的是通过规范指导学生

发展过程与结果,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该指标要求专业要建立以形成性评价为

重点的师范生综合学习评价机制;通过学业监测的正常运行发现问题,把握学生

的学习状态,形成预警机制;建立学生学习的成长档案,帮扶弱势学生,对学生

进行课程学习指导、实践学习指导和研究性学习指导,保证师范生在毕业时达到

毕业要求。

考察要点

1.专业制定了学生学业发展水平测评标准和师范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建立

了以形成性评价为重点的师范生综合学习评价机制,采用过程评价、多元评价和

综合评价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客观、公平、公正的学业水平评价和师范生综合素

质评价。

2.有学生学业发展测评实施办法和学生个人发展档案,专业对不同来源信息

进行综合分析,根据学业监测情况进行反馈,对可能达不到毕业要求的同学发出

预警并给予指导。

3.加强对课堂教学、实验实习、自习、毕业论文、考分考纪等环节的监测,

学业监测综合分析信息能传递到教研组、教师及班主任,以规章制度、组织保障

等有效措施实施课程学习指导、实践学习指导和研究性学习指导,帮扶弱势学生,

促进学风建设。

4.有明确的学分认定规定,有规范的认定过程,并严格执行,且认定方式足

以反映学生在相关方面达到了毕业要求。

5.师范生综合素质全面,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

心理素质、技能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发展良好。

佐证材料

1.学生发展成果类:

1)近年来学生的学业状况。各门课程的成绩册,试卷分析,整体学业分析

材料。

2)学生个人发展档案等相关资料。

3)兼顾毕业要求与教师资格考试要求的师范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等档案资

料。

4)弱势学生帮扶资料。

5)师范生课程学习指导、实践学习指导和研究性学习指导相关材料。

2.政策支持类:

1)学生学业监测评价体系与实施办法等相关材料。

2)学生学业水平测评标准和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等相关材料。

3)学分认定规定及学业预警等相关资料。

4)针对毕业要求的学生全程学习状况评估和反馈改进机制等相关材料(课

堂教学、实验实习、自习、毕业论文、考风考纪等环节监测与改进)。

8.5 就业质量

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不低于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平均水平,获得教师

资格证书的比例不低于75%,且主要从事教育工作。

内涵解读

就业率和获证率是衡量师范院校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

了教育质量的社会认可度,反映师范生服务社会的情况。教师资格证是从事教育

工作的基本准入要求,是师范学校人才培养规格的特殊要求。初次就业率反映了

人才的质量和社会适应性,从事教育工作的比例反映了毕业生的教育态度和情怀。

该指标要求学校要重视毕业生的获证率、初次就业率以及教育岗位的就业率,出

台鼓励学生从教、支持学生参加教师资格考试的制度,采取措施推动就业工作;

专业应将毕业生获证率和对口就业率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定期分析学

生考证和初次就业情况,主动为学生就业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信息服务、

就业考试面试指导,引导师范生积极从教。

考察要点

1.在促进学生教师资格证获取、初次就业率和志愿从教等方面有制度、有措

施。

2.对毕业生考证和初次就业情况进行分析,并有相应的举措。

3.应届毕业生获得中学教师资格证书的比例、初次就业率以及毕业生就业岗

位对口率等数据,证明学校相关制度与措施具有实效。

佐证材料

1.学生发展成果类:

1)近 3 年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表,以及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与本地

区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比较的相关材料。

2)近 3 年专业毕业生(录取研究生和升入高一级学校除外)获得中学教师

资格证书(含编号)情况统计表,以及应届毕业生获得教师资格证书比例的相关

材料。

3)近 3 年应届毕业生从事教育工作比例的相关材料。

2.政策支持类:

1)近三届毕业生考证和初次就业情况分析报告。

2)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就业指导服务的相关材料。

3)鼓励学生从教、支持学生参加教师资格考试的制度与措施等相关材料。

8.6 社会声誉

毕业生社会声誉较好,用人单位满意度较高。

内涵解读

社会声誉的来源是稳定的教育质量和有效的社会服务,取决于社会的满意

度。因此,毕业生社会声誉的实质是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是人才对社会的适应

度,该指标主要反映师范生服务社会的情况。该指标要求专业要将毕业生社会声

誉作为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动力,建立促进毕业要求达成方面的跟踪反馈与改进

机制,关注毕业生入职 5 年后的专业发展成就,主动了解利益相关方及社会各

界对毕业生专业思想、专业能力等方面的评价,不断改进专业办学,使专业人才

培养质量得到社会普遍认可。

考察要点

1.重视毕业生专业发展成就跟踪工作,通过利益相关方及社会各界对毕业生

专业思想、专业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定期跟踪并分析毕业生入职 5 年后的专业

发展状况。

2.建立毕业要求达成情况反馈和改进机制,不断改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

善课程方案与教学管理制度。

3.有证据证明毕业要求达成反馈和改进机制产生实效。专业毕业生入职 5

年后的专业发展成就较好,用人单位满意度较高。

佐证材料

1.学生发展成果类:

1)毕业生入职 5 年后的专业发展状况调查及结果分析等相关材料。包括入

职 5 年来的专业发展规划、师德演讲与日常考核情况、教育教学测评与优秀活

动展示情况、撰写教学论文与反思案例情况、在职学习与学历提升情况、综合荣

誉与专业竞赛获奖情况、志愿支教情况等。

2)用人单位、同行、家长对近四届毕业生的满意率调查表及汇总表。满意

度调查的主要方式和方法,相关的问卷。

3)专业办学特色、成果和利益相关方及社会对专业办学的评价等相关材料。

2.政策支持类:

1)毕业生跟踪调查方案、毕业生跟踪调查表等相关资料,以及跟踪调查后

的分析、反馈、改进等资料。

2)对近 4 届毕业生社会满意度调研的基本情况及分析。

3)近 3 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方案与教学管理制度修订情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