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追‘锋’青年,传承志愿薪火”。在这个弘扬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精神的月份。马克思主义学院有这样一位学生,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他就是2023级思想政治教育一班的胡斌瑶。寒假期间,胡斌瑶同学积极报名参与海子计划西部支教项目,远赴西藏山南市贡嘎县森布日中学,用爱与知识为那里的孩子们点亮了希望的灯塔。
雷锋精神照耀支教路,携手成长共筑梦
雪域高原上的温暖传递,点亮心灵的火花
2025年1月8日,胡斌瑶同学踏上了前往西藏的旅程,正式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支教生活。在海拔4000多米的森布日中学,面对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现状,胡斌瑶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方法,不仅教授书本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与思维方式,激发他们对未来的憧憬与梦想。胡斌瑶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支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交流与文化的融合,他用自己的光和热,照亮了孩子们的求学之路,也为自己的人生画卷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用微光点燃生命的可能


胡斌瑶同学支教感悟:
跨越两天两夜的火车,我从北国抵达了遥远的西藏森布日中学。初到这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时,上一批支教老师正与孩子们含泪告别。藏族学生紧紧抱着老师,泪水与笑容交织的模样,让我第一次深刻体会到:教育不仅仅是填满知识的容器,更是点燃希望的星火。
站上初三讲台前,我内心忐忑不安,但学生们用藏语问候我,偷偷塞来的酥油茶和洁白的哈达,让我瞬间感受到了“被需要”的幸福。他们带我爬山,教我唱藏语歌,高原的风雪锤炼了我的韧性,而他们的纯真与热情也治愈了我的焦虑。正如一位援藏教师所言:“你以为自己是来拯救他们的,最后却发现是他们拯救了你。”
记得有一次,一位学生满怀期待地问我:“老师,考上高中就能去你的家乡看看吗?”这句话让我心酸,却也让我看到了希望。那些冻红的手写下的工整汉字,当地教师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无一不印证着“教育是改变命运最温柔的力量”。
从初到西藏时的惶恐不安,到转山祈福、静候南迦巴瓦峰的日照金山,我学会了以谦卑之心看待文化差异。教育不是用单一标准衡量成功,而是帮助每个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坐标。在与孩子们的相处中,我逐渐明白,教育是一场无数人前赴后继的播种,是无数人用心血与汗水浇灌的花朵。
临别时,学生塞给我一张纸条:“老师,我会考上大学,像你一样帮助更多人。”这一刻,我深深地懂得了:教育是一场传递爱与希望的旅程。南迦巴瓦峰的日照金山虽短暂,但它照亮的方向,或许就是某个孩子一生的道路。
胡斌瑶同学的支教故事,是新时代青年响应国家号召、投身社会实践的缩影,更是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演绎。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我院学子作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愿我院学子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以胡斌瑶同学为榜样,将雷锋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共同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青年的辉煌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