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3·18”六周年 || 德育为先铸师魂 思行合一育人才 ——集宁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探索构建“ 4321 ”思政育人体系
2025-03-19 15:40 发布者:樊毕升    (阅读:)

2021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主渠道。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是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对于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对于彰显中国大学社会主义底色,引导青年学生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条主线:推进民族团结

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教学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内蒙古是边疆民族地区,在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宁上担负着重大责任。作为新时代祖国北疆马克思主义学院,我们始终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切实增强抓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政治责任感、紧迫感。学院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课堂、进头脑。2023年8月,我校按照国家民委、教育部民族教育司要求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的试用工作,2024年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全面使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在各族青年学子心中种下民族团结的种子,使“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三个离不开”“ 五个认同 ”思想和守望相助理念深深扎根于各族青年心中。课程建设成效明显,2022年,1人在全区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教学大赛中荣获二等奖,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2023年,2名成员获评全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示范种子教师”。1名教师获评自治区优秀实践教学方案1等奖, 1名教师获评自治区教学资源示范包三等奖,1名教师获评自治区优秀教学案例三等奖。2024年,1名教师在国家民委教育司组织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资源征集和评审中获得优秀授课课件和教案二等奖。1名教师作为说课代表在全区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教法说课比赛中荣获二等奖,1名教师作为说课成员荣获一等奖。2名教师分别带队完成了教育厅组织开展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章节资源库建设,现已上传到“北疆思政课”网站,面向全国开放使用。2023年,学院被评为乌兰察布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积极发挥“大思政课”培根铸魂的作用

以自治区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和乌兰察布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为依托,放眼思政课堂内外,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将多方力量整合成一个大的思政育人“同心圆 ”。依托教育部“一省一策”思政课集体行动项目,涵养学生师德修养。组织教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草原母亲·交融共铸”为主题,精心选取四子王旗都贵玛展厅、红格尔神舟飞船纪念馆、集宁战役纪念园等14个实践教学基地,制定乌兰察布市红色研学路线和地图。牵头成立乌兰察布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不断推进乌兰察布市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协同市教育局举办全市大中小学首届舞台思政课课本剧大赛,优秀剧目在公众号展播,我校剧目获高校组一、二等奖。举办思政“金课”展示交流活动,打造85节系列“金课”,20节优质课展播,我校教师获金课展示一、三等奖。还举办小学道法骨干教师培训班,派驻教师深入中学讲授思政课,利用双导师制与中学教师共研教学和建设工作。紧密对接中小学思政课程,组织专业教师深入中小学开展专项调研、听课评课、研讨交流,与中小学教师共同研究中小学思政教育教学特点和规律,为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积淀可供借鉴的一线教师实践经验。与市蒙古族中学、蒙古族小学联合举办“北疆教育心向党”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教育实践文艺演出等活动,拓宽了协同育人的路径。建有VR实践教学基地,引进新时代展馆系列、多模块党建体验系统,引进中央民族大学开发的“延安文艺情境实践虚拟仿真实验”,多措并举涵养学生师德,提升学生素养。

两个聚焦:推进专业建设

聚焦专业建设,建构合理的培养模式

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根据学校“师范性、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在调研基础上合理确定了专业培养目标。依据专业目标定位,逐步形成并确立了“学科知识+专业教学技能+服务社会”的“4321”人才培养模式。4即“四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相结合、基础理论教育与实践技能教育相结合、师范性与专业性相结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3即三个“一体化”;教育实践的“三习一体化”、“高校与中学指导一体化”和“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2即“两个融合”: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学与科研相融合”、教师教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相融合”;1即“一个面向”:面向社会。基于这一模式,建构了专业学生学科知识体系,培育了专业和学科素养,培养和精炼了教育教学能力。

聚焦毕业要求,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毕业要求的描述对培养目标预期的毕业生职业能力指标形成了有效支撑,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即课程体系验证了毕业要求的可信度。2024届毕业生50名(39名本科+11名专升本学生),其中4人考取硕士研究生,42人实现就业,就业率达到92%,其中29人为教师岗,符合高质量就业标准,基本实现了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要求。毕业生能够适应国家和地方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需要,扎根祖国北疆,立足乌兰察布市,服务内蒙古自治区,成为“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管理人才。

三个着力:推进师资创优

集宁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着力打造一支信仰坚定、理论功底扎实、结构优化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切实增强使命感、认同感、获得感。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源源不断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后备人才。

一是着力创新服务社会工作。近三年,教师宣传宣讲60余人次。2篇决策咨询报告被国家民委采纳,国家民委主义领导圈阅并给予肯定性批示,1篇被北疆智库采纳。组织或参与中小学师资培训100多学时。本专业有1人被聘为自治区党委宣讲团成员、2人被聘为乌兰察布市委宣讲团成员,1人获得2022年自治区理论宣讲大赛优胜奖、乌兰察布市理论宣讲大赛一等奖,1人被评为自治区“理论宣讲先进个人”,1人被评为全区高等学校“党课名师”,3人被评为乌兰察布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1人被评为乌兰察布市“党的二十大校园巡讲先进个人”,2023年,学院宣讲团被评为“乌兰察布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

二是着力提升教学水平。现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要求。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被评为自治区级优秀教学团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团队被列为自治区级优秀教学团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课程被评为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学院不断加大教学工作改革力度,2024年下半年,实施了新的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过程考核由50%改为60%,期末考核占比由30%改为40%,进一步强调过程性考核,彻底改变了过去的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一票否决制,有效降低了学生的挂科率,提高了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在“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上,学院从全校各学院辅导员队伍中精选了16位优秀教师,并邀请学校党政领导干部参与授课,同时完善教学评议制度,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课程认可度。引导教师走下讲台,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和所盼,着力解决学生普遍关注且亟待解答的深层次理论问题,不断提高教学感染力和针对性;选取经典音视频,不断提高教学吸引力;坚持教学的问题导向,凸显教学的重难点,不断提高学生的获得感。同时关注教学方法的创新和运用,提高教师将有限的时间资源运用于教学重难点问题分析与阐释的能力,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促进教学内容从“大而全”向“专、精、深、新”转化;在教学方法的创新和运用方面,做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三是着力提高科研能力。学院主要从凝练科研团队,明确科研方向,提升科研水平三方面入手。首先是引导每位教师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在此基础上成立科研团队,科研团队实现专任教师全覆盖;同时为每个团队聘请国内知名的学科专家牵头,帮助老师们制定科研计划,尤其是手把手指导青年教师确定科研目标,对论文写作的框架、初稿都会给予点拨引导。几年下来形成以科研促教学的良性循环的良好态势。学院39名专兼职教师中有教授7人、副教授11人,博士11人、在读博士11人,3名学科带头人,6名学科骨干,2名兼职博士生导师,5名兼职硕士生导师,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较为合理的人才队伍。学院目前有1个自治区级研究基地,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1个市级研究基地,即乌兰察布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3个校级研究平台,即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研究中心、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所、内蒙古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中心。有2个自治区级优秀教学团队,即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有1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即“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团队。有2个自治区级名师工作室,即内蒙古自治区刘嵘名师工作室、内蒙古自治区孙继红名师工作室;还有1个自治区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新起点工作坊。2023年以来,先后协助召开了4次全国性理论研讨会,即“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研讨会”“第一届当代边疆史学术讨论会暨国史学会当代边疆史研究分会成立大会”“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助力集宁师范学院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高校学科建设研讨会和“深化北疆文化研究 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学术研讨会。参加国际性、全国性、自治区级学术研讨会10余次,参加人数100余人。

四个抓手:实现课程创优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主渠道。集宁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正确方向、坚持铸魂育人、坚持守正创新、坚持系统谋划,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在政治引导、学理阐释和价值塑造上下功夫,提升教学实效。

以“师范专业认证”为抓手,按照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要求,结合思政课建设标准,构建了“345”课程体系。3即“三导向”: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成果导向相统一;4即“四理念”: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相统一;5即“五课程”:全员打通的通识教育课程、教授领衔的专业教育课程、名师示范的教师教育课程、深入一线的实践教学课程、对接第一课堂的课外活动课程等五类课程相统一。推动完成“1+1+2+4+6”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顺利完成前期各项准备工作基础上,迎接了认证专家组的进校考查工作,得到专家组认可。学院的各门思政课积极配合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生物科学、物理、化学、地科等专业完成专业认证工作,后续仍会配合其他6个专业陆续完成认证工作和已通过认证专业的中期审核工作。

以“课程内容重构”为抓手,课程体系关联毕业要求,并建有强支撑体系,形成了达标评价制度和机制。专业积极进行课程内容重构和教学方法改革,注重运用问题链教学、沉浸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等方法,强化数字赋能课堂,持续推出有温度、有力度的移动思政课堂;改变教师教学一言堂旧习,变教师主体为学生主体,提高教学效能;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构建多维立体评价模式,强化过程性评价,改进结果性评价,实现增值性评价,保证课程目标达成和学生成长。

以“ 小组研讨 ”为抓手,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实行大班上课小组研讨的学习制度,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以“中华民族精神进课堂 ”实践教学环节为依托,每个班分为若干研讨小组,围绕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女排精神、抗疫精神等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实践证明,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实现了很好的自我教育,青年学子在亲身实践中树立爱党爱国的深厚情感。

以”强化社会实践”为抓手,提升学生综合素养。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主题班会、主题团日活动、青年大学习、党团课培训等常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了党史学习教育、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等专题教育;举行国旗下的演讲、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月、优秀毕业生分享会、读书分享会、考研指导讲座、汉字听写大会等活动;鼓励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竞赛;举办了辩论赛、演讲比赛、课件制作大赛、“墨缘杯”三笔字大赛、模拟讲课比赛、政策性考试模拟大赛、教师招聘模拟大赛、简历制作与模拟面试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主持人大赛、歌手大赛、人文知识竞赛等,并取得了优异成绩。近五年获得省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项。连续三年夺得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全校第一名。累计31人获得全国师范院校教学技能竞赛奖,其中8人荣获一等奖。2022年,本专业所在学院被评为创新创业先进集体。学院以革命圣地延安为基地,组织学生参观杨家岭革命旧址、枣园革命旧址等地,感恩革命先辈的牺牲和付出,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以集宁战役纪念园、蒙绥革命纪念园等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对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实现综合育人。积极选派学生赴卓资县旗下营中学、卓资县北京朝阳学校支教,得到支教学校师生的高度认可。“鉴史溯源,寻根逐梦”和“集宁战役纪念馆全景创意展示”两个项目获得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红色全景资源创意展示大赛二等奖。“石榴花开,籽籽连心”“红烛典映,薪火社研”两个读书小组入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资助计划,定期组织开展读书活动、举办理论学习读书会,营造良好学风,提升专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专业成长。依托学科和专业优势成立的“柏坡红魂”和“火炬心光”宣讲团,深入基层开展宣讲,两个宣讲团分别入围国家重点宣讲团、乌兰察布市优秀宣讲团。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