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宁师范学院按照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部署要求,着力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思政课教师培优、课程培优等方面开展工作,取得骄人成绩。
一、集宁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概况
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秉持“胸怀家国 明德笃行”的院训,承担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与研究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任务。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1名、兼任教师7名、借调教师1名,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1人,博士12人、在读博士10人,学科带头人3名、学科骨干6名,兼职博士生导师2名、兼职硕士生导师5名。有7个行政班级、253名本科学生,设有办公室、教学科、学团办三个科室及1个系、7个教研室。有1门自治区级优秀课程、2门校级优秀课程,1个自治区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1个三方共建的“乌兰察布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配合学校牵头成立乌兰察布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有3个校级研究中心(所)、2个自治区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自治区级名师工作室、1个新起点工作坊。2022年,学院被评为校级创新创业先进集体、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23年,被评为集宁师范学院“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乌兰察布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特色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聚焦师资创优、课程改革与专业建设,在思政育人领域积极探索创新,构建起独具特色的“1234”思政育人体系。
一条“主线”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学院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力做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相关工作。2023年8月试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2024年面向全校学生开设该课程。课程建设成效明显,详见表2-1。

两个“聚焦”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
聚焦专业建设,建构合理的培养模式。学院思政专业依据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人材培养目标,形成以“学科知识+专业教学技能+服务社会”为核心的“4321”人才培养模式。4即“四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相结合、基础理论教育与实践技能教育相结合、师范性与专业性相结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3即三个“一体化”;教育实践的“三习一体化”、“高校指导与中学指导一体化”和“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2即“两个融合”: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学与科研相融合”、教师教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相融合”;1即“一个面向”:面向社会。基于这一模式,建构了学科知识体系,培育了学生的专业和学科素养,培养和精炼了其教育教学能力。


聚焦毕业要求,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学院思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关于毕业要求的描述对培养目标预期的毕业生职业能力指标形成了有效支撑,教学过程中课程体系验证了毕业要求的可信度。2024届毕业生50名(39名本科+11名专升本学生),其中4人考取硕士研究生,42人实现就业,其中29人为教师岗,基本实现了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要求。毕业生能够适应国家和地方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需要,立足乌兰察布市,服务内蒙古自治区,成为“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才。

三个“着力”推进思政课师资创优
着力创新服务社会工作。学院牵头成立“乌兰察布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协同举办全市大中小学首届舞台思政课课本剧大赛和思政“金课”展示交流活动。
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骨干教师培训,派驻教师深入中学讲授思政课。近三年,教师社会宣传宣讲60余人次。2篇决策咨询报告被国家民委采纳, 1篇被北疆智库采纳。组织或参与中小学师资培训100多学时。1人被聘为自治区党委宣讲团成员、2人被聘为乌兰察布市委宣讲团成员。教师所获各类荣誉,详见表2-2。


着力提升教学水平。学院教学改革成效显著。精选各学院教师、辅导员并邀请党政领导干部讲授“形势与政策”课程。思政课教学团队和思政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团队均被评为自治区级优秀教学团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课程被评为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

着力提高科研能力。学院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引导教师确定研究方向,组建团队,聘请专家指导。学院教师利用现有科研平台积极开展相关研究,2023年以来,先后协助学校召开了4次全国性理论研讨会,参加学术研讨100余人次。2025年,“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各学段国家安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项目获批内蒙古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重大课题,“边疆公共安全视域下的社会心态治理机制研究”获批内蒙古社会治理与创新研究基地项目,“北疆安全视角下社会心态治理体系建设研究”项目获批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2025年度常规项目。
四个“抓手”实现课程创优
以“师范专业认证”为抓手。构建“345”课程体系,推动完成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在2023年春季至2024年4月的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中,思政专业凭借扎实的工作基础和科学的课程体系,获得了专家组的高度认可。思政课也积极配合各专业完成认证及后续相关工作。
以“课程内容重构”为抓手。课程关联毕业要求,建有强支撑体系,形成达标评价制度。以学生为中心,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实施新教学评价体系,强调过程性考核,提高学生参与度。专业课程强化数字赋能课堂,
推出移动思政课堂。

以“小组研讨”为抓手。实行大班上课小组研讨学习制度,强化实践教学。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实践教学环节为依托,学生自主选题设计并展示,实现自我教育,树立爱党爱国情感。
以“强化社会实践”为抓手。重视第二课堂建设,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活动和竞赛。近五年获批省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项。学生连续三年获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全校第一名,累计31人获全国师范院校教学技能竞赛奖。选派学生支教并获高度认可。“鉴史溯源,寻根逐梦”和“集宁战役纪念馆全景创意展示”两个项目获得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红色全景资源创意展示大赛二等奖,“石榴花开,籽籽连心”“红烛典映,薪火社研”两个读书小组入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资助计划,“柏坡红魂”和“火炬心光”宣讲团入围国家重点宣讲团和乌兰察布市优秀宣讲团。

三、结语
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征程中,集宁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以“1234”思政育人体系为引领,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
当前,我校正在全员动员、全面开展迎接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和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行动,紧跟学校工作节奏,全方位开展以评促建,已明显见效。学院将继续秉持“德育为先铸师魂,思行合一育人才”的理念,以本科院校审核评估为契机,进一步完善育人体系,提升教学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课程改革,为培养更多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管理人才而不懈努力,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进步和国家教育事业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