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加强学科建设 创新科研机制 努力开创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的新局面 ——副校长许卫在集宁师范学院学科建设暨科研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时间:2016-12-23  阅读 次  发布者:  供稿: 责任编辑:

发布者:党委宣传部供稿:于英杰责任编辑:杨瑞芳

为加强学科建设,创新科研机制,开创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新局面,12月23日,我校在泉山校区图书馆学术报告厅隆重召开学科建设暨科研工作会议。会上,副校长许卫作题为《加强学科建设 创新科研机制 努力开创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的新局面》的工作报告。

《报告》回顾了我校近年来的教学与科研成果,规划了今后五年的教学与科研目标,充分调动了广大教职员的教学与科研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

《报告》指出,近年来,我校在学科建设的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科研成果也取得了新的突破。学校的学科门类基本齐全,学科队伍初步形成;制度建设上渐趋完善,科研管理也得到了陆续规范;我校在科研项目数目不断增加,科研经费成倍增长;科研成果数量倍增,论文论著的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同时学校的科研机构不断增加,学术氛围渐趋浓厚;在体制机制上也得到加强,学术风气得到了明显好转;科研平台不断创建,创新人才日益涌现。

《报告》强调,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学校面临着学科建设压力大、科学研究水平不高、服务地方能力较弱等困难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学科建设认识不到位,科研积极性不高;二是缺乏高水平学术和学科带头人,学术后备人才队伍相对较弱;三是科研平台偏少;四是学科建设与科研优势不能深度融合、互相促进;五是服务地方能力较弱,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六是科研考核机制与激励措施有待建立和完善。

《报告》指出,在今后的五年中,学校要紧紧围绕提高综合办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一战略主题,依据《集宁师范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任务指标,以“人才先行、团队主导、平台搭建、成果引领、学科整合”为指导方针,沿着“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发展思路,紧密结合自治区和乌兰察布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来大力加强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的力度,不断提升我校的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此,学校将着力实施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五项具体工程。包括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创新团队建设工程、科研平台建设工程、科研质量建设工程和重点特色学科建设工程。

《报告》指出,人才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的基础,学校要大力引进优秀科研人才、重点培养青年科研人才、优化科研人才成长环境、启动学科带动人,学科后备青年骨干遴选工作和加强科研合作与交流;团队建设是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的主导,学校将分教育部、自治区(教育厅、科技厅)和学校三个层面开展创新团队建设。当前我校要确定创新团队研究方向和目标、优化团队结构,完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团队带头人的作用及建立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科研平台建设是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的依托,大力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平台。其中要加强自治区级科研平台建设,建成多种模式的科研平台,外聘借智推动科研平台建设,建立共享、共用、高效的科研平台和加强硬件基础建设来组织团队,承担项目,取得效果;而科研成果是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的主要标志,学校要凝练科研方向、争取科研项目、提升高水平科研成果的比例、提高高层次奖项的获奖率和以成果转化促进服务社会的能力;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加大学科建设力度已势在必行,全校上下必须要坚持“两个定位”和实施“三个结合”,来努力形成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相结合、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相结合、特色学科与重点学科相结合的局面,形成多学科综合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许卫提出,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层次高、内容多、涉及面广,是一个系统工程,事关学校发展的大局,事关广大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做好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任务繁重、责任重大,科研管理部门要抓住机遇、锐意改革、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努力营造科研工作的新氛围。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努力走出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适合集宁师范学院的科研发展之路。

审核:杨瑞芳

上一条:集宁师范学院中文系党总支召开换届选举党员大会

下一条:集宁师范学院组织统战部直属党支部召开换届大会

关闭

学校地址: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工农大街59号   联系电话:0474-8989027

备案:蒙icp备17004793号,Copyright 2014 集宁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主办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新闻投稿:jnsfxyxcb@126.com    蒙公网安备 150902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