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化学与化工学院以学校迎接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方针,推动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在专业人才培养、课程建设、质量保障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一、化学与化工学院概况
(一)学院概述
集宁师范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创办于1977年,是我校成立较早的院系之一。2009年,化学专业作为集宁师范学院首批升本专业开始本科招生,2014年新增本科应用化学专业。学院现有化学和应用化学2个本科专业,在校生600余人。乌兰察布市唯一的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矿土土质改性及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首批“专精特新产业学院”(石墨烯方向)建设单位全部依托我院建立。目前学院已逐步形成集教学、科研与应用为一体的多层次、多学科、宽口径专业的办学模式。
(二)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33人。教师中博士研究生5人,在读博士3人,硕士研究生17人;教授2人,副教授15人,双师型教师10人;校学术委员会1人,学科带头人2人,骨干教师6人。学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围绕学科专业建设需求,以多种方式提升教师综合教学能力,多渠道积极引进人才,不断提升教师队伍质量。
(三)办学效益
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化学与化工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学校和学院中心工作,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在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二、教学:突出中心抓教学,建强专业保质量
学院坚持以教学为中心,高度重视学科、专业及课程建设,坚持以质量和特色求生存、求发展,不懈追求教学质量,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专业建设成绩显著,学生学习风气日益浓厚,教学质量大大提高。在学院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2019年化学专业成为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应用化学专业现已成为校级一流专业,下一步学院还会继续努力,推动专业建设取得更好的成绩。

学院遵循“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原则,推进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积极推进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和潜力。2019年,分析化学课程被评为自治区级线下一流课程。物理化学课程现已成为校级一流课程。2024年8月学科教学(化学)被学校确定为立项建设重点学科。


强化师范教育特色优势,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认证理念,学院高度重视师范专业认证工作。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学校各部门的配合下,学院全体教师的集体努力下,2024年4月8日-12日化学专业顺利完成了师范专业认证专家进校考查工作,并获得了专家的总体好评。
三、科研:重视科研增素养,提升能力强服务
化学与化工学院秉承“科研兴院、质量立院”的发展理念,高度重视科研工作,积极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聘请专家开展讲座,鼓励教师外出学习提升自身专业素养,通过绩效奖励进一步提高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不断提升自身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以科研推动学院教学、专业、课程建设、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

五年来,化学与化工学院教师主持国家级项目或课题1项,自治区级27项,市级8项,校级55项;指导学生主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国家级2项、自治区级13项、校级25项。

2025年度第一批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清单(集宁师范学院)


2019年以来学院师生共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论文19篇,很好地反哺了教学。


四、学生培养:师德领航贯全程,内外合力育新人
(一)校内:课堂育人,双轮驱动
近年来,学院有1名教师在内蒙古自治区首届普通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大赛中获奖,2名教师入选“新世纪 321人才工程”人选,1名教师被评为自治区级优秀教师,1名教师被评为自治区级教坛新秀,1名教师被评为自治区“最美科技工作者”,2名教师被评为校级教坛新秀。
学院组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申报自治区一流课程1门、校级优秀课程2门、获批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 2 项,校级教学成果奖4项。教师主持并完成基础教育教学成果项目11项,其中自治区级3项,市级4项,校级4项。有效推进了课堂教学改革,保证了第一课堂主渠道育人功能。
学院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强化第二课堂协同育人作用。通过组织“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和“我为群众办实事”等主题党团日活动,举办“舞”动华彩,“声”生不息校园歌舞大赛,开展“三下乡”“强国有我 青春有为”“助老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提升实践育人质量。
搭建科研育人平台,吸纳学生组成不同的课题组,在老师的指导下查阅整理文献、设计实验方案、修正实验思路、解决实际问题。这些举措,丰富了第二课堂,促进了五育并举。
近年来,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各类竞赛共获奖102 项,其中国家级 4 项,自治区级 98 项,发表学术论文11篇,其中SCI论文2篇;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累计40项。
(二)校外:多元参与,合力育人
学院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中学、企业建立了权责明晰、稳定协调、合作共赢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分别与乌兰察布市教育局、集宁区教育局、丰镇市教育局、卓资县教育局签订了《协同育人合作协议》,与14 所学校签订了实践基地合作协议,组建了由教育局教研室、学院、中学三方协同的工作小组,共同开展教师培养、培训、研究、服务等各项活动,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双向互聘,聘请中学化学教师担任《新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的教学任务,选派青年教师到中学一线挂职锻炼,共同指导学生,联合开展教研,共同完成教研课题11项。


集宁六中教师王志明为师范生作讲座
五、特色亮点:赛教融合育人才 校地合作共发展
学院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新”的理念,积极鼓励师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比赛活动,鼓励老师吸纳学生加入自己的竞赛团队的同时也鼓励学生组建自己的竞赛团队,聘请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在此基础上学院给予一定的支持。2019年至今,学院师生共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22项,市校级奖项110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了师生动手能力,加快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学院教师在集宁六中、亿利常青学校参加教研活动

学院教师在集宁师范学院附中等学校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活动
六、结束语
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不是终点,而是高质量发展的起点。回顾化学与化工学院在教育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从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到教育教学特色的形成,从师资队伍的深耕到育人平台的拓展,见证了全院师生“深化改革保质量 多元协同育人才”的奋斗底色。在未来的人才培养工作征程中,化学与化工学院全体师生将继续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久久为功,坚持“学生中心 产出导向 持续改进”理念,以服务地方为宗旨,深化人才培养改革,继续书写学院育人新篇章,为学校和地方教育、文化、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