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学院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师范教育本色,坚持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秉承“求实创新,为人师表”的校训精神,着力加强学生师德教育和从教能力培养,为地区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一、学院概况
教育科学学院是我校第一个二级学院,前身是集宁师范学院教育系。教育系成立于2001年,2012年7月,在教育系基础上成立幼师学院,2017年12月,幼师学院更名为教育科学学院。2023年,学院获批全国师范类院校教育资源共建联盟单位。

学院设有学前教育、小学教育、教育学三个本科专业。现有教职工42人,其中专任教师38人,教授3人,副教授17人,博士学位 8人、在读博士8人,有自治区优秀教师1人,自治区优秀幼儿教师1人,自治区语言文字工作先进个人1人,“全区青年岗位能手”“全区技术能手”1人,乌兰察布市“三八”红旗手1人,“尽职圆梦践行者——北疆最美女性”荣誉称号1人,乌兰察布市优秀教师3人;有2个校级重点建设学科,校级微专业3个,校级智慧课程5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5门,自治区级在线开放课程2门,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校级一流课程1门。校级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创新团队1个。
二、坚定不移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党建引领聚合力 立德树人强根基
教育科学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秉承“立德树人、博学笃行”的院训,强化“制度建院、学术立院、人才强院、特色兴院”的办学宗旨,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教学体系、评价体系和管理体系,着力培育打造“教科研融 强师筑梦”党建工作品牌,构建“10个1”党建工作体系,推动党建与教育教学、教研科研等工作的深度融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近年来,学院先后荣获乌兰察布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区幼儿教育先进单位、乌兰察布市巾帼建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二)科学定位优体系,人才培养提质量
1.科学定位,优化人才培养目标
学院秉承传统、守正创新,强化专业内涵建设,着力打造“1123”人才培养模式,即:紧紧围绕“立德树人”一个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建设理念,以落实“五育并举”和“三全育人”为两大抓手;落实“重情怀、厚基础、强技能”三个目标,全面促进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2.三级联动,建立优质教学体系
学院建立“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三级联动机制,确保教育过程与行业需求对接。围绕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构建了“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育课程”课程体系。构建了教学观摩、学校体验、案例教学、主题研讨、探究反思等环节在内的“全程实践、分段递进” 的实践教学体系,将见习、实习、研习科学分配至师范生四年培养全过程。

3.多维支撑,构建质量保障机制
近年来,学院坚持立足大学生成长发展和能力提升,秉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积极推进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学院以师范类专业认证和新一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建立“校-院-专业”三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质量管理规章制度,丰富质量保障手段,健全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的多元化学业考核评价体系,形成了“目标导向、过程监控、多元评价、反馈改进”的质量保障机制,构建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有效促进了学院内涵发展、质量发展和特色发展。
4.强基固根,夯实教师梯队建设
学院发展壮大教师队伍,实施“学历提升”“银龄教授”等计划,形成了一支以高层次专家为核心,以教授、博士为骨干,中青年优秀教师为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学院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标准。在人才聘用、年度考核、评优评先等工作中,实施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利用教职工大会等开展集中学习,加强师德师风宣传教育,实现师德培训全覆盖;落实师德考核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要求,形成了师德教育、宣传、考核“三位一体”的长效机制。
5.学科为基,打造科研创新体系
学院围绕学科发展需求,努力实践科研工作“七个提升”原则,即:科研成果充实教学内容、科研成果应用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科研成果融入教材编写、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案例开发、科研成果指导学生实践教学、科研成果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科研成果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大赛)等,创新激励机制,充分激发师生协同创新活力,实现了“科研带教学、教学促科研”的良性循环。

近五年来,学院教师发表学术论文146篇,出版教材19部,专著58部,软件著作6项,实用型专利1项;主持科研项目122项,其中教育部产学研项目2项,自治区社会科学项目2项;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5项;科研成果奖21项,其中自治区级5项。学生发表学术论文2篇。


教师科研成果

教师出版教材

教师团队教育教学奖
6.产教融合,推进智能化实践实训
学院深入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围绕师范生培养需求,创建教育教学实训设施,智慧实训系统平台和AI数字化技能培养及创设平台,建成集“微格教学、模拟课堂、智慧教室”于一体的师范生实训中心,配备高清录播系统、互动教学平台及多媒体教具,支持课堂教学模拟、教学技能训练与反思复盘;对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向,优化“三字一话”实训室、学科教学法实验室功能,引入幼儿园、小学真实教材与教学案例库,实现实训内容与幼儿园、小学课堂教学场景深度融合,实现从教学设计到实施、评价和改进等实训环境的智能化升级。

7.因材施教,全程护航学生成长
学院以“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为载体,推进“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优势,构建“搭平台--建机制--重反馈”的闭合链条,聚焦青年学生理论武装、创新意识能力培养,精心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石榴籽”品牌,促进学生德育铸魂、智育赋能、体育强志、美育润心和劳育塑人,着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2025年,学院志愿服务团队成功入选2025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重点团队。

三、立德树人展师风 服务社会显担当
学院坚持“对接基础教育,服务地方建设”的理念,积极构建“共筑组织、共建队伍、共享资源”交互基站模式,整合多方资源、打通信息壁垒、拓宽辐射范围,为提升社会服务质量加速增效。学院与内蒙古立心家庭教育研究院合作共建内蒙古家庭教育研究基地,合力打造高水平家庭教育研究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学院现有10余名教师先后被内蒙古妇联和内蒙古教育厅聘为“内蒙古幸福星家庭教育讲师团”讲师、“内蒙古母亲文化和家庭教育宣讲团”讲师、“内蒙古自治区家庭教育智库成员”、“乌兰察布市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在第32个国际家庭日到来之际,学院组建家庭教育公益服务工作队伍,打造家庭教育微课堂,与市妇女联合会在乌兰察布市妇女联合会公众号共同推出“涵养好家风 共筑家国梦”双视频展播活动10期。

近年来,学院以“国培计划”项目为抓手,充分发挥学科人才优势,强化与地方教育部门、小学、幼儿园的沟通协作,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设置订单式课程、提高服务满意度等方面下功夫,提升项目培训质量和水平,有效提高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幼儿园各学科和班主任教师的教育教学、班级管理能力,为地方基础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奋楫“十五五”:擘画蓝图,再启华章
1.师范教育“强特色”。学院始终坚持党建引领赋能师范教育创新发展,矢志不渝强化自身“师范”独特优势,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着力加强党建与师德师风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持续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教育人才。
2.学科发展“攀高峰”。以国家教育强国战略为指引,持续推进一流学科建设,紧密对接社会需求,科学谋划学科结构布局,增设智能化、信息化等前沿课程,打造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构建高质量协同创新平台,以高水平教育科研支撑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
3.社会服务“促融合”。学院积极深化产教协同,推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互促共融,与各方携手共进,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教育资源和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