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推进裕民文化研究阐释,推动社科赋能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旗县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8月24日至25日,由中国考古学会边疆考古专业委员会、自治区社科联、乌兰察布市委宣传部主办,乌兰察布市社科联、化德县委、化德县人民政府、赤峰学院、集宁师范学院共同承办的北疆文化研究·第二届裕民文化学术研讨会在乌兰察布市化德县隆重召开。本次会议汇聚了来自全国多所高校及区内外相关考古文博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裕民文化的渊源与创新性转化研究”主题展开深入研讨交流。我校党委书记张宝成出席会议,科技处处长董永胜、党委办公室副主任杨晓宇、科技处副处长尚妤、历史文化学院讲师王贵连等参会。

开幕式由自治区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朱晓俊主持。化德县委书记薛峰青致辞,指出化德作为裕民文化的发源地,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乌兰察布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建军指出,裕民文化是乌兰察布地域文化的重要标识,需以学术研究赋能文化品牌建设。自治区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乌恩奇讲话,指出裕民文化作为北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文明起源的历史记忆,为研究早期东北亚文化交流及北方原始农业、畜牧业的产生提供了关键线索。期望专家学者在研讨中厘清文化渊源与精神内核,探索其与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的结合点,让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乌兰察布市政府副市长李建文出席会议。
主旨报告环节由内蒙古文旅厅党组成员、文物局局长曹建恩研究员,新疆大学特聘教授、中国考古学会边疆考古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丛德新主持。六位专家学者从多学科视角解码裕民文化史前密码。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特聘教授、边疆考古研究院院长,中国考古学会边疆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魏坚作题为《裕民文化初论》的主旨报告,指出裕民文化是内蒙古中南部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其圜底筒形罐与外贝加尔湖、东西伯利亚等地器物相似。与辽西地区考古学文化产生交流和融合。文化面貌体现出来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主要与气候变化导致的人群迁徙有关。
乌兰察布市博物馆胡晓农研究馆员作题为《裕民文化遗存的发现与思考》的主旨报告,梳理了裕民文化遗存的发现过程,分析其生业模式与环境适应策略,指出石制品工艺特征反映了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技术变革,族群流动性与文化融合是其重要特征。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赵战护研究馆员作题为《文明曙光 尚义四台》的主旨报告,系统介绍了迄今10800-6400年河北尚义四台遗址考古新发现,其中万年房屋群是中国最早定居村落,细石叶技术、磨制骨器及农作物遗存为探索旱作农业起源和旧新石器过渡提供了关键材料。
北京大学夏正楷教授作题为《万年前后冀蒙辽接壤地带的裕民文化》的主旨报告,从环境考古视角出发,揭示裕民文化产生于距今万年前后气候转暖期,内蒙古准平原的玄武岩丘陵洼地为先民提供了栖息条件,“收获者”群体通过选择性采集走向农业起源,该文化发展受干湿气候交替影响,最终被兴隆洼文化取代的历史进程。
山东大学赵志军教授作题为《燕山北麓坝上地区旱作农业起源的新发现和新思考》的主旨报告,通过植物考古研究,指出裕民文化遗址出土的农耕工具与炭化黍粟,表明燕山北麓坝上地区是旱作农业起源的重要区域,亚腰形石铲等工具的发现提升了该地区在农业起源研究中的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吕鹏副研究员作题为《种植业和畜牧业出现早晚问题的考古研究》的主旨发言,综合研究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的河北保定南庄头、北京门头沟东胡林、内蒙古化德裕民、内蒙古赤峰兴隆沟和河北武安磁山等5处遗址的史前环境和生业发展状况,对中国史前畜牧业的产生过程进行历时性研究,提出中国古代以农业为主、以畜牧业为辅生业格局形成的历史根源。
主题研讨环节上半场“裕民文化的渊源与交流研究、裕民文化多学科综合研究”议题,由内蒙古师范大学董杰教授、李荣辉副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王晓琨教授基于全球视野下的欧亚草原东段文明雏形,指出裕民文化半地穴房址、锛状器技术及陶器特征,其与贝加尔湖地区的文化交流印证了草原“十字路口”的早期作用。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文瑞研究馆员介绍了张家口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存,尚义四台、康保兴隆等遗址的发现,填补了该地区考古空白,为探讨与周边文化交流提供了资料。赤峰学院副校长孙永刚教授聚焦燕辽地区,通过植物考古数据揭示该地区早全新世粟黍驯化与采集经济并存,青铜时期旱作农业体系成熟,在东北亚农作物传播中起的枢纽作用。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仝广研究馆员提出对四台遗址细石叶石核研究,其技术体系与拉乙亥技术同源,调整了拉乙亥技术的定义,证实该技术在蒙古高原东南缘延续至距今7000年左右。南京师范大学贾鑫教授通过环境考古研究发现,早全新世气候改善促使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优化,8.4ka前后植被增加为旱作农业起源提供了基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陈杰博士后利用沉积物古DNA技术,重建蒙古高原南缘早期人群的生存策略,发现先民除狩猎大型动物外,还开发小型动物、果蔬、块茎等资源,支撑了最早的定居生活。
主题研讨环节下半场“裕民文化的创新性转化与应用、裕民文化的保护传承与旅游开发”议题,由张文瑞研究馆员、王晓琨教授主持。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包青川副研究馆员提出裕民文化是中国北方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之一,对研究游牧起源和环境变迁意义重大,建议开展考古立项,深化与周边文化关系研究。董杰教授分享了文化资源资产化的北疆实践,通过数字化技术将文化遗产转化为数据资产,北疆文化资源数据库服务平台实现跨平台流转,形成“资源化-资产化-资本化”的价值闭环。李荣辉副教授探讨了裕民文化遗址旅游开发的可行性,建议加大考古发掘力度,建立遗址博物馆,复原先民生活场景,串联红色教育基地等打造文旅线路。化德县文旅局局长丁凤威从文旅融合角度提出,通过沉浸式展览、数字复原等技术让历史可感知,开发文创产品让文化可传播,培养讲解员让传承可延续,助力北疆文化繁荣。

闭幕式由集宁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张宝成教授主持。魏坚教授作学术总结,他对专家发言进行了详细梳理和总结,充分肯定了本次研讨会在裕民文化渊源考证、多学科研究及创新转化方面的成果,强调需进一步深化考古学、环境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协同研究及区域协同发展。研讨会在各位专家学者和举办方的共同努力下,达到了预期成效。一是领导重视,筹备完善;二是强手云集,一举高端;三是材料丰富,成果卓著;四是前景广阔,期待未来。
张宝成教授致闭幕词,指出对裕民文化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北疆文化的历史演变和文化特点,也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和理解中华文明连续性和创新性的重要视角。期待以此次学术研讨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对裕民文化遗存的文物保护和研究力度,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贡献社科力量。

25日上午,与会专家学者赴裕民文化遗址实地考察。
自治区社科联、乌兰察布市委宣传部、乌兰察布市社科联、集宁师范学院、呼和浩特市社科联、河北张家口市社科联、化德县相关部门领导,及自治区社科联包联帮扶点驻村第一书记和地方企业代表等共计70余人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