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日报网刊发文章《集宁师范学院“植绣焕新”团队:以青春之笔绘就察哈尔毛绣传承新篇》,重点介绍集宁师范学院“植绣焕新”非遗察哈尔毛绣实践队,跨越5个市区26个点位,开展了一场为期40天的非遗传承“三下乡”实践活动,为察哈尔毛绣的保护与创新注入青春动能。

2025年7月11日至8月20日,集宁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植绣焕新”实践队开展为期40天的非遗传承“三下乡”活动,跨越5个市区26个点位,为察哈尔毛绣保护与创新注入青年活力,同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实践核心路径:溯源、交流与创新探索
实践队围绕察哈尔毛绣历史脉络开展深度探访,核心行动包括:
与专家传承人深度对话:在乌兰察布市集宁师范学院相关研究院所,与欧军教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肖占贵交流,系统记录传统技法。

文献与文化体悟:在呼和浩特市蒙古毛绣(察哈尔毛绣)博物馆、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院查阅文献,感受技艺中的民族智慧与文化认同。

搭建文化交流桥梁:在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博览会、中蒙博览会上,以毛绣为媒介,推动非遗文化交流。

二、活动四大亮点:多维度助力非遗活态传承
工坊探秘,体悟匠心:走进毛绣工坊,全程观摩选料、梳理、染色至成品的完整流程,在传承人指导下上手实践,感受传统技艺魅力。

文化宣讲,播撒火种:在博物馆与文旅活动中举办宣讲会,结合实物讲解毛绣历史与艺术特色,通过互动问答提升公众认知。

国际交流,促进互鉴:在内蒙古文化博览会上,向外国友人介绍毛绣文化内涵与制作工艺,增进国际文化理解。

文创研讨,赋能创新:联合当地文创从业者,围绕市场需求与现代审美,提出毛绣融入书签、饰品、家居摆件等文创产品的设计方案。

三、实践心声与后续规划
团队负责人曹晓旭分享道:察哈尔毛绣是承载民族情感的文化符号。当外国友人对毛绣表现出浓厚兴趣与赞赏时,我们更加坚定了让这项非遗走出内蒙古、走向更广阔天地的决心。
指导老师王健表示:本次实践将课堂理论与田野调查深度结合,既锻炼了学生的专业能力,更让他们在触摸传统中厚植文化自信。期待同学们能持续探索‘非遗+’的多元路径,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队员们表示,后续将以专业为依托,一方面梳理保护濒危技艺,另一方面探索“非遗+乡村振兴”“非遗+文创”路径,让察哈尔毛绣成为传承民族文化、助力家乡发展的纽带,真正实现非遗“活”起来、“火”起来。
此次“三下乡”实践,是集宁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学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实践,通过田野调查、技艺记录、文创转化与国际传播,让察哈尔毛绣从文献与工坊走进大众生活、走向国际舞台,以青春行动回应时代召唤,在服务国家战略与人民需要中书写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