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学术 > 正文
奋力谱写集宁师范学院科研工作的绚丽华章
时间:2017-08-30  阅读 次  发布者:党委宣传部  供稿:宣传部 审核:杨瑞芳 责任编辑:杨瑞芳

七月的乌兰察布大地绿草如荫,清风拂面,在这座拥有“避暑之都”美誉的塞外山城中,坐落着风景如画、底蕴深厚的集宁师范学院。集宁师范学院是一座集师范性、地方性、应用性、民族性、开放性于一体的新型本科院校,2009年升格为本科院校以来,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学校坚持“加强学科建设,搭建科研平台,拓展学术空间,坚持服务地方,推进科技创新”,科研水平显著提升,科研成果取得了新的突破,为教学工作、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服务地方做出了重要贡献。

项目多元,科研经费成倍增长

升本以来,集宁师范学院承担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共667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9项,自治区级科研项目331项,市级科研项目7项,横向课题3项,校级科学研究项目317项。2009年获批项目数仅7项,2017年上半年新获批项目数145项。

随着课题的获批,科研经费增长显著,累计达到1362.7万元。2013年以来,每年都突破百万元。2009年科研经费31万元,2016年112.7万元,增加了2.6倍。2017年上半年,学校各类科研经费已达到333万元。相较于2009年,当前学校的科研经费来源渠道日趋多元化,基本形成了国家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教育厅科技厅民委项目、社科联和社科院项目、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项目和横向项目多管齐下的局面。

成果显著,科研水平明显提升

目前,集宁师范学院拥有察哈尔文化研究院、乌兰察布经济发展研究院、乌兰察布市扶贫研究评估中心等21个科研机构,凝聚了学校各个学科、各个领域的研究人才,具有一定的科研攻关力量。科研与教学以及服务社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近几年,教师发表科研论文、出版专著教材数量成倍增加,质量显著提高。教师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2467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72篇,发表在SCI、CSSCI、EI等级别上的论文38篇,出版专著114部、教材167部,获得各类发明专利43项。

科研工作者获得各级奖励累计达到109项。其中,荣获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9项,市厅级优秀成果奖34项,校级成果奖66项。孙继善教授的专著《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获得2012年度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一等奖。

机制顺畅,学术风气显著好转

学校制定出台了《集宁师范学院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等22项规章制度,成立了集宁师范学院学术规范和学风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相关政策,统一领导和检查指导全校学风建设工作。学校网页设立了“学风建设”栏目,公开学校学风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及时公布学风建设情况,接受学术不端行为的投诉等,形成了风清气正的良好学术风气。

学校组建了校级学术委员会和各系院级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的成立在学校改革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是积极推进依法治校、民主管理和教授治学的重要举措,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加快学校发展的战略行动。

较为完善的政策和措施,从根本上强化了学科建设与科研管理,保障了学校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朝着规范化、学术性、高层次方向发展。

 

项目提升,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学校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教师申报高水平高级别项目,推动科研人才脱颖而出。

2010年,任琴教授主持的“O3胁迫下虫害番茄信号物质变化及其调控机理”获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

2011年,解学林主持的“意义游走的术语——《文心雕龙》所有英译本中单字术语及含术语双字的英译策略研究”获教育部社科司批准。2017年,樊伟峻主持的“知识视阈与中古小说形态生成”项目再获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资助。

2011年,任琴教授主持的“钾肥对马铃薯茉莉酸信号转导途径的影响及其与抗蚜性的关系”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

2014年,孙振涛博士主持的“五代巴蜀文学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立项。之后,学校国家级社科项目捷报频传,张丽青主持的“当代社会‘物’的文化审美张力研究”,朝鲁主持的“蒙古国文学理论家C•宝音尼木的理论观点及其与中国文学关系研究”,胡红彦主持的“蒙古语标准音与察、达土语语音声学比较研究”及李华主持的“蒙古族与阿尔泰语系诸民族星辰神话综合研究与资料集成”,先后获得国家社科规划办批准立项。

2015年,李平、孙振涛副教授获批内蒙古自治区“青年科技英才”。

2017年,冀文慧副教授获批内蒙古自治区“青年科技英才”。

创建平台,科研基地持续涌现

学校持续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打造创新人才集聚高地,科研基地竞相涌现。

2014年,李平博士主持的“大分子科学与化学生态学重点实验室创新平台”获得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批准,资助150万元。

2015年,学校察哈尔文化协同创新中心成为由内蒙古大学牵头的“蒙古族及北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核心成员单位。

2015年,学校被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内蒙古自治区社科联联合批准为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2016年,成立了集宁师范学院社会科学联合会。

2016年,李平博士主持的“内蒙古自治区矿土土质改性及综合利用”实验室被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认定审批为自治区重点实验室,成为乌兰察布市唯一自治区级重点建设实验室。

2016年,学校建立了2个校级重点实验室,2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校级人文社科基地,坚持利用平台,打造团队,承担项目,取得成果。

成果转化,社会效益逐渐扩大

学校坚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察哈尔文化研究院立足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积极服务地方文化建设,深度挖掘察哈尔地域特色文化,传承和保护当地鲜明的蒙古族文化。研究院正筹建集宁师范学院元瓷博物馆,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为促进北疆文化繁荣做出了独特贡献。

李平博士主持的内蒙古自治区矿土土质改性及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通过对矿土土质改性及综合利用,解决了乌兰察布市及自治区矿土资源(膨润土、高岭土、长石)利用水平低、使用范围窄、产品开发的多样化和系列化程度不够、质量不高等问题。目前,实验室与察哈尔兰景美图传媒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的土质改性后的陶瓷生产应用项目,已经生产出质量较高的产品。

今日的集宁师范学院,正欣欣向荣科研渠道的拓展、科研制度的完善、科研水平的提升、科研成果的转化让每一位教师都信心满怀,蓄势待发,他们在教学之余,勤学苦练,积极投身科研工作。“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相信在一代又一代师院人的共同努力下,集宁师范学院必将成为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上一条:集宁师范学院察哈尔文化研究院三项课题获批

下一条:集宁师范学院选派教师赴英国学习交流

关闭

学校地址: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工农大街59号   联系电话:0474-8989027

备案:蒙icp备17004793号,Copyright 2014 集宁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主办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新闻投稿:jnsfxyxcb@126.com    蒙公网安备 150902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