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高等教育数字化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子命题,彰显出了巨大的改革潜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一系列数字技术不断演进并逐步融入社会治理各方面,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推力。通过数字技术与教育活动高阶整合,高等教育能级实现跃升,与时俱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特色数字化高等教育。
首先,培育教育数字化育人新生态。一方面,数字素养成为新要求。在数字时代,海量数据汇聚,信息品质良莠不齐,这使得高等教育各主体亟需具备数字素养这一基本前提,有效避免教育被技术“裹挟”而产生扭曲异化。就学生个体而言,尤其需要有效甄别数字噪声、抵御技术风险,并进一步演化形成数字化生存能力、网络伦理道德及信息安全意识。就学生群体而言,数字化赋能形成数字化学习社群,能够构建数字学习共同体。就教师而言,应充分结合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将数字力量运用于教学能力、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另一方面,多元评价成为新标准。数字化高等教育将不仅仅着眼于成果导向的人才选拔,更为注重学生动态培养和成长潜力。围绕学习过程、专业实践和个性化发展,通过多模态数据分析和数据科学的深度整合,构建创新性计算心理计量模型,不仅能够综合多维度数据,还能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和细致的过程性评价。它允许教育者从增值性角度审视学生的学习历程,识别每个学生的独特潜能和成长轨迹,使得每一次学习经历都能转化为可见和可累积的成就。
其次,构建数字化建设管理新模式。在数字技术的引领下,推动高等教育“放管服”改革向纵深发展。高校采用“一站式”和“一门式”办理方式,使得师生在处理事务性工作时,无需在各部门间往返奔波或在不同系统中切换,从而大幅提高服务效率。通过搭建数据中台,打造各类型可动态变更服务组件,重塑业务服务流程,实现数据的无缝流转和自然共享,支持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数据流转、服务汇聚和资源共享,将业务流程和个性化需求相结合,打破数据壁垒和行政藩篱。同时,强调数字化理念引领下的管理体系建设,提升决策效率,优化决策质量。通过系统性的统筹决策,对教育资源和流程进行扁平化管理,打造全过程的智能在线教育管理系统。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协同与信任管理体系,保障信息安全,提高数据可信度。数字化的服务系统能够整合并分析用户的行为场景信息,结合后台的大量数据,运用先进的数据挖掘技术和智能分析算法,建立全面、多角度、全息的风险监测预警系统。
最后,探索数字创新转化新路径。着力开辟创新培育新赛道,利用数字技术打造创新实验室和孵化器,为学生、教师和产业界专家提供实践创新的平台。通过集合各方智慧,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和推动创新,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原动力。依托海量数据的前瞻性分析,布局新赛道、新领域,挖掘学科增长点,提升学科、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适切性,为我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加快打造人才培养新高地,通过数字化平台的搭建,有力地推动学科交叉和跨学科的合作,为研究人员提供了跳出原有学科框架的机会,为学科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创新提供便捷通道,为培养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丰富资源。着力提升成果转化新效能,强化校企科研合作,让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企业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中发挥着贯通作用,既对接了数字系统的建设与维护服务,也为高校提供了创新实践基地和辅助教学材料,更联结着有广阔需求的市场,助力成果转化高速落地。数字化情境下的产学研合作,不仅推动了科研成果的转化进程,更加快了创新技术的应用速度,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了创新生态的良性循环。
摘编自《解放日报》20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