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集宁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以迎接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力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学院秉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的方针,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艺术实践、社会服务等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逐步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办学特色。
一、学院概况
(一)历史沿革与现状
集宁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始建于1997年,其前身为集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音乐专业。学校音乐教育渊源可追溯至1975年设立的音乐组。1997年8月,集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正式成立艺术系,招收音乐教育成人班。2001年,艺术系音乐专业升格为音乐系,开始招收小学教育大专班。2011年,招收首届音乐学专业本科生,开启本科教育新阶段。2013年,增设音乐表演本科专业。2017年11月,音乐系更名为音乐学院。2021年,为适应学科发展需要,更名为音乐与舞蹈学院。
学院现使用的白海校区音乐教学楼共6层,建筑面积5400平方米,其中实践实训室面积2336平方米。教学科研设备仪器总值近500万元,为教学与科研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支撑。
(二)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德艺双馨
学院拥有一支专业素养高、教学能力强、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现有在编教师53人,其中专任教师51人,专职辅导员2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20人,中级职称28人;具有博士学位8人,硕士学位19人,在读博士13人。未来三年,学院博士学位专任教师占比将达到40%以上。学院持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汇聚了一批具有丰富舞台表演经验或行业实践背景的教师,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艺术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实践教学:设施完善,平台多元
学院高度重视实践育人环节,着力打造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实践教学平台,拥有专业音乐厅、排练厅、琴房、数码钢琴教室、录音棚、MIDI音乐制作实验室、舞蹈练功房、智慧驾驶舱教室等。同时,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网络,涵盖中小学、文化馆、专业艺术院团、演艺公司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舞台实践、教学实习和艺术创作平台,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和综合艺术素养。
(四)合作与交流:开放办学,协同育人
学院积极推进校地、校企合作,是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合作单位。学院与乌兰察布市文旅局、乌兰牧骑、市歌舞团、各旗县区中小学等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同时,注重对外交流,常态化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举办学术讲座和大师班,并组织教师赴国内外音乐院校交流学习,全方位拓展师生艺术视野。
二、党建引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创新党建品牌,彰显艺术特色
学院党总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党建工作与艺术教育深度融合的育人路径。以红色音乐为载体,以艺术实践为平台,精心打造“一心向党”党建特色品牌。通过举办“同升一面旗同唱一首歌”等主题活动,以及“艺心向党、不忘初心”、“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心中的歌献给党”等实践汇报演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推动学院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赋能学院高质量发展。
(二)赓续红色血脉,提升育人质量
围绕培养“厚基础、强技能、善创新、能教学”的高素质应用型艺术人才目标,学院探索形成了“演教创研”四维驱动的特色人才培养路径。将舞台实践能力作为核心能力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学院与学校北疆文化研究院联合创排的原创歌舞剧《乌兰额吉》荣获全区北疆文化校园精品项目和乌兰察布市北疆文化建设主题优秀作品。持续举办“音乐党课沙龙”系列活动,构建“以演促学”、“以教促创”、“以践促研”的党建+艺术实践育人模式,形成“实践—研究—提升”的育人闭环。
(三)筑牢红色堡垒,推动内涵发展
学院入选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学生党支部获批市级“坚强堡垒支部”。教师队伍中,6名党员教师荣获市级优秀教师,校级优秀教师、优秀党员、师德标兵等称号,3名教师被评为校级先锋党员,2名党员教师获评君远教师教学优质奖。学院积极参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阿斯尔文化传承”项目入选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阿斯尔音乐传承”项目入选2024年自治区内蒙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四)强化社会服务,彰显责任担当
学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服务乌兰察布市及周边地区文化建设。师生常年深入社区、乡村、企业、部队开展公益演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积极参与中小学美育帮扶、艺术师资培训、校园艺术节指导等工作,助力地方美育教育发展。学院党总支分别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乌兰察布市艺术剧院、蒲公英艺术培训学校、泰安社区建立联学共建单位,将党建工作与学院专业发展、学术科研、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形成具有学院特色的党建工作格局。
三、教育教学:特色鲜明,成果显著
(一)专业特色鲜明
音乐学专业秉承“师范性、专业性、地方性”融合理念,强化师范技能核心地位,注重地方音乐文化融入课程,着力培养既能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学,又具备艺术表演、创作能力及文化传承意识的复合型音乐教育人才。
音乐表演专业以培养具有较高艺术素养和专业技能的音乐表演人才为目标,依托学院艺术实践平台和地方文化资源,强化学生多元音乐风格演绎能力和地域特色音乐作品表演能力,突出舞台实践与艺术创新。
学院通过多元化实践场景,有效推动第一课堂知识向艺术实践能力转化,组织学生深入基层调研地方非遗音乐、民间音乐,厚植家国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积极参与高水平舞台实践与艺术展演,锤炼专业技艺与艺术表现力;在劳动教育实践中培育学生服务基层的奋斗精神;组织学生投身“送艺下乡”、文化支教等艺术惠民志愿服务,在奉献担当中实现价值。学院以艺术实践为基,以美育浸润心灵,将“五育”目标融入具象化的艺术实践,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能力培养与素养提升协同并进。
(二)教学科研协同并进
学院积极推进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成果显著。在科研领域,教师潜心钻研,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SCI/核心期刊论文5篇;出版专著12部;主持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4项、市厅级以上科研课题10余项。
图1
图2
学生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突出,在各级各类专业赛事中表现优异。在教育部主办的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基本功展示等权威赛事中荣获多项国家级奖项;在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荣获一等奖;在2025年内蒙古自治区第三届普通高等院校学生和教师基本功展示大赛中斩获三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及团体二等奖,充分彰显了学院的教学水平和育人成效。
(三)实践育人体系完善
学院构建了“课堂实训→校内舞台→校外实践→社会服务”层层递进、全程贯通的实践教学体系。丰富的校内艺术实践活动、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与高频次的社会服务演出紧密结合,确保学生实践能力得到系统性锻炼与有效检验,实现“学演结合、学用相长”的育人目标。
四、展望未来:深化内涵,再谱新篇
集宁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始终以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践行“五育并举”为目标,持续探索党建与艺术育人互促互融、实践育人的有效模式。深化与地方文艺院团、文化单位的合作共建,打造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资源共享的艺术育人共同体;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第二课堂为载体,突出学生中心地位,落实OBE理念,构建契合专业特色、覆盖德智体美劳的实践活动体系,着力打造服务内蒙古自治区需求的音乐与舞蹈人才培养示范品牌。
未来,学院将始终坚守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以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持续深化内涵建设,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以服务地方为己任,坚持特色发展道路,奋力谱写新时代艺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