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学院审核评估巡礼|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文脉赓续育才俊 传媒锐进谱新章
时间:2025-08-03  阅读 次  发布者:党委宣传部  供稿: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塔娜 审核:葛晖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以迎接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方针,持续精进本科教育教学,推动高质量发展,于专业人才培养、课程建设、质量保障诸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一、文新传薪,风华图鉴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前身是汉语文系,始建于1958年,是集宁师范学院成立最早的院系之一。目前,学院有汉语言文学、新闻学两个专业。

2006年,汉语文专业改为语文教育专业,同年获批内蒙古自治区首批品牌专业。2009年,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集宁师范学院首批本科专业招生。2020年,荣列内蒙古自治区首批“一流专业建设试点”。2023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普通高校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

新闻学专业2012年开始招生,2021年,获批校级一流专业。迄今已招收11届学生,为地方现代媒体、政府及企事业单位输送了众多精于全媒体新闻采编、新媒体内容生产、企业媒体运营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图1 学院历史沿革

图2 汉语言文学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文件

学院建制完备,设汉语言文学系、新闻学系、实践教研室,辅以办公室、教学科、学团办三个行政科室。在校生共874人。

学院师资精良,结构合理。教师出自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云南大学、内蒙古大学等名校。现有专任教师39名,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11名;具博士学位者5名,攻读博士者4名,具硕士学位者24名;兼职硕士生导师2名,“双师型”教师20名;礼聘客座教授8名,行业教师14名;有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1名、内蒙古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1名,内蒙古自治区“英才兴蒙工程”第六类人才1名,乌兰察布人才1名。诸师躬耕树蕙,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和新闻事业发展做出卓著贡献。

图3 高层次人才证书

近三年,学院牵头申报并获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内蒙古自治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专业积淀深厚,拥有自治区一流课程1门,自治区精品课程1门,校级一流课程6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6门。教师精研善教,建有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群教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教学、新闻学核心课程教学等5个教学团队。学院研创并举,设立乌兰察布市北疆文化创作基地——文学名家工作室、创意写作中心、国学研究与传播中心等5个创作和科研平台。

图4 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获批文件

图5 近三年课程建设情况

二、擎旗奋进,锐意革新

在校党委坚强引领下,学院党总支以党建铸魂,紧密结合学院专业特质与优势,锐意创新工作模式,精诚拓展服务范围,固本强基队伍建设,匠心打造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之品牌。品牌效应渐彰,令党旗增辉,使组织扬名,极大激发师生内生动力,显著提升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与创新力,助推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

党总支擎旗定向,驱动红色引擎,勠力号召党员率先垂范,孜孜探索党建工作与专业特长深度融合、互促共进之路径,精准锚定党建业务契合点,不断拓宽融合渠道。

党总支匠心构建“党建+N”工作模式,将党建工作与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内蒙古自治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建设同频共振,既培育英才,又服务地方。基地中期检查荣膺“优秀”。党员躬亲指导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多支队伍脱颖而出,入选全国大学生“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团队。其中一支尤为出色,获教育部、团中央嘉勉,并荣邀于2024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出征仪式作典型发言。

图6 “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活动

三、深耕教改,渐绽芳华

学院矢志立德树人,笃行“以本为本、四个回归”,持续强化思政教育,着力完善协同育人、实践教学机制。学院立足现有专业根基,以人才强师为本,以培养体系革新为要,以组织制度健全为盾,全面整合优化各项工作,着力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之质量文化,积极呼应新文科建设,倾力培育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之一流英才。

(一)课堂求新蕴

各课程紧契课程目标,教学设计与实施愈彰OBE理念和“知行融合”特色。各课程围绕课程目标,项目式教学、现场教学、合作探究、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纷呈于课堂,教法多元,课堂生辉,学子获益良深。

图7 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

(二)实践固根基

专业素重学生实践能力涵育,建文字书写实训室、非线性编辑实验室、报刊编辑实验室和融媒体实训中心等实训平台,积极延拓校外实习基地,不断夯实专业建设根基。

图8 扎实有效的实践教学

学院渐成“长期练、有指导、阶段测”三位一体之技能训练体系,构筑见习、实习、研习“三习贯通”之实践教学体系。尤以“高低手拉手”见习模式为善,有效地解决了学生见习从“观看”变为深度参与之问题,见习过程得到监控之问题,见习结果得到更为全面合理评价之问题。

(三)师能臻化境

近三年,学院教师在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课程思政教学比赛、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等各类教学比赛中,共获奖23项。其中,荣膺自治区教学比赛二等奖2项;获校级教学比赛一等奖8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5项。教师获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4项。

图9 教师教学比赛获奖证书

四、蕴力于内,辉光自彰

近年来,恪遵专业认证标准,鼎力推动人才培养体系重塑,尤重专业内涵建设,聚焦学生能力养成与个性发展。匠心构建基于产出的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和教学过程质量常态化监控机制,规范评价和反馈工作程序,形成运行、评价、反馈和改进的质量闭环。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质量保障目标清晰,任务明确,机构健全,责任到人,能够有效支持毕业要求达成。从培养目标到毕业要求,从课程教学到合作实践,从师资队伍到支持条件,从质量保障到学生发展,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根本性提高。

五、精琢璞玉,丰盈琼枝

学院自升本以来,获批科研、教研项目200余项。其中,获批国社科项目2项、教育部项目1项、自治区级项目90余项,乌兰察布市项目20余项。付梓《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乌兰察布汉语方言词语汇释》《四字新词语集锦》《中国古代小说新探》《<全唐诗>宗教名物意象考释》《唐诗宋词文化事项鉴赏》《无限的风景——内蒙古诗歌研究》等著作50余部;刊发《论北宋文人在辽境内的驿路饮食活动》《<河渠书>究天人意旨探》《空间·时间·仪式:传播形态与先秦口传文学体式的早期生成》等论文500余篇。诸师的科研活动在知识创新与突破、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图10 教师出版论著(部分)

图11 教师获批课题(部分)

图12 教师发表论文(部分)

六、群力滋兰,嘉木成林

学院着力拓展第二课堂,活动精彩纷呈。创办“春草文学社”“书法协会”等社团,每年举办“春草”征文、普通话比赛、书法赛展、模拟讲课、文艺晚会、球类比赛等文学、艺术、体育方面的活动,并在校内外的各种比赛中屡获佳绩。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有效地提升了学子的思想政治素质,整合了大学生的知识体系,拓展了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了大学生的竞争协作精神。近五年,学生在“田家炳杯”全国师范生技能竞赛、“华文杯”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全国大学生网络编辑创新大赛、华北五省人文知识竞赛等中,获得国家级、自治区级奖项40余项。

图13 学生获奖证书(部分)

创意写作中心通过广邀国内知名作家莅临学术活动及文学沙龙活动,精诚满足学子个性化发展之需。其中文学沙龙活动在高校圈内形成广泛影响,学生的参与度持续攀升,这不仅培育了青年学子的文学素养,更于沉浸式体验中深化了他们对文学的热爱之情,现已成为具有标志性的校园文化名片。新闻学专业举办的“新闻传播大讲堂”系列讲座活动也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需求,活动聚焦时代命题,回应社会关切,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媒介技术变革下的社会责任与伦理担当,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夯实人才根基。

图14 文学沙龙及“新闻传播大讲堂”活动

学院倾力培育能够全面适应社会发展之需的复合型人才。学生就业状况很好,就业率连续三年在学校名列前茅。毕业生能凭借过硬的思想素质、扎实的业务能力和全面的综合素养,逐渐成长为用人单位的骨干。

文脉赓续,薪火相传。汉语言文学专业,深植学苑沃土,涵泳经史长河,以文心雕龙,育桃李芬芳,铸就传道授业、文以载道之栋梁。新闻学专业,锐意进取,秉笔春秋,铁肩担道义,妙手著华章,锤炼洞察时代、引领风尚之俊才。两翼齐飞,共襄盛举。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承先贤之志,应时代之需,弦歌不辍,砥砺前行。今当盛世,更期诸生:立凌云志,怀赤子心,既通古今之变,亦明传媒之势。愿我学院,根深叶茂,辉耀北疆,为赓续中华文脉、谱写传媒新篇,再铸辉煌!

下一条:学院审核评估巡礼 | 化学与化工学院:深化改革保质量 多元协同育人才

关闭

学校地址: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工农大街59号   联系电话:0474-8989027

备案:蒙icp备17004793号,Copyright 2014 集宁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主办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新闻投稿:jnsfxyxcb@126.com    蒙公网安备 150902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