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下午,我校2025年秋季第一期博士论坛暨“科创青锋”系列活动在泉山校区成功举办。校党委委员、副校长拓俊杰出席并讲话。科技处处长董永胜主持论坛,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程超、王丹两位博士担任主讲嘉宾,各学院博士、科研骨干及科技处全体成员共60余人参加了此次学术交流。

程超博士基于其科研实践,系统剖析了青年博士在科研工作中普遍面临的六大现实困境,具体包括:科研起步阶段资源匮乏、实验平台支撑条件不足、科研经费申请与使用受限、校企协同创新机制不畅、成果转化渠道不通以及教学科研双重压力下的时间管理难题等。针对这些问题,她提出应通过校内外资源整合与共享、实验方案优化设计以突破硬件条件约束,采用科学时间管理方法实现科研与教学的有效平衡,并建议通过持续跟踪学科前沿、聚焦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关键领域,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形成研究特色。这些基于实践的对策为青年科研人员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问题解决方案。

王丹博士重点汇报了其参与的内蒙古自治区马铃薯种业创新中心项目的科研进展,详细分享了在马铃薯高淀粉含量相关分子标记开发、抗旱基因资源挖掘与功能鉴定等方面的研究突破与阶段性成果。她结合自身经验强调,科研项目申报须紧密契合指南要求、立足产业发展真问题,注重研究思路的创新性与方案论证的严谨性,同时充分发挥团队协作优势。此外,她还结合指导“挑战杯”等创新创业竞赛的经验,指出应强化产学研融合导向,突出产业实际需求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完善“以赛促教、以研育才”的良性机制。

拓俊杰对两位博士的精彩报告表示衷心感谢,并高度评价了其研究内容的前瞻性、实践性及启发价值。他指出,学校将持续推进有组织的科研模式,强化博士论坛作为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的作用,努力构建多维度、成体系的教师发展支持机制,将在项目选题培育、团队组建优化、资源对接整合等关键环节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支撑,全面激发教师的科研创新活力。未来学校将进一步加大对青年博士及科研骨干的扶持力度,开展更具有现实意义的应用导向研究,促进科研成果的高质量转化与产业化应用。学校将以本届论坛为新的起点,持续优化学术生态,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全力推动学校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工作迈向更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