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二级学院:
为深入贯彻《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文件精神和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部署,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和未来学习方式,促进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及科学研究的深度融合,以数字化手段赋能新时代的人才培养,进一步提高我校本科课程教学质量,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助力专业数智化转型,提升人才培养成效,学校决定开展2024年度智慧课程建设立项申报工作。现就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申报类型
智慧课程建设类型主要包括:数字课程(在线课程)、知识图谱课程和人工智能+课程三类。
(一)数字课程(在线课程)
将“数字化教学设计、数字化教学内容、数字化教学过程、数字化教学评价”融为一体的在线课程,改变传统的教师主导的讲授式、单一化教学方式,采用游戏化学习、翻转课堂、基于问题学习、项目式学习、人机协同课堂教学等新的教学模式,由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教师与智能系统共同完成教学的模式,实现教师智能教学、学生智能学习和作业个性化推荐等目标,构建人机协同教学新样态。同时数字课程可以结合数字出版形成数字教材。鼓励老师在原有的在线课程基础上进行升级,包括开展知识图谱课程的建设和应用,开展数字化教学及新形态教材的出版。
(二)知识图谱课程
课程知识图谱是一种表述和存储知识的方式,用于描述课程下知识之间的关系,并将知识组织成一种结构化、可视化、资源嵌入式的语义关系网络,包括专业核心课程群图谱和专业核心课程图谱两类。专业核心课程群可结合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开展知识图谱及在线课程资源的建设。专业核心课程结合核心课程开展知识图谱及在线课程建设,并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
(三)人工智能+课程
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改革,探索基于大模型和智能体(AI Agent)技术训练课程专有智能,在课程中开展人工智能的教学改革,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辅助等方面的课程改革。
二、申报条件
(一)课程负责人及团队成员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为人师表、师德高尚,近5年无教学事故,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能够将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过程中。
(三)课程负责人为本校在职教师,讲授申报课程2个完整教学周期及以上,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效果优良。能确保足够的精力按期完成课程建设,确保课程及时投入应用并持续更新。
(三)课程资源知识产权清晰明确,不侵犯第三方权益。
三、建设内容及要求
(一)数字课程(在线课程)
1.课程教学资源系统完整,类型丰富,课程内容的组织编排须符合网络传播的特点,包括课程教学视频、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教案、课件、试题库、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等。
2.课程教学视频应满足慕课教学模式要求,按教学知识单元录制。每门课程应录制至少20个教学视频,每个视频针对1~3个知识单元,5~10分钟为宜,最长不超过25分钟,每1个学分对应的课程教学视频(不含素材)累计时长应不少于160分钟。
3.课程资源总量不少于200个,包含视频、试题、图片、音频、文档等。各课程已积累的慕课视频、课堂录像、电子书籍等各类教学资料应结构化、碎片化关联至每个知识点,促进各类资源的高效应用。
4.课程题库不少于500道题,每个知识点关联的试题数不少于3道,能够通过答题情况分析,较为真实反映学生单个知识点掌握情况。
(二)知识图谱课程
1.课程知识图谱的建设需要与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相匹配,建设完整的知识图谱包含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能力图谱、问题图谱、知识图谱和教学资源图谱六个维度。
2.课程知识图谱可以直观地将知识图谱建设的成果进行呈现,其中每个知识点包含知识点画像、知识点简介、知识点结构。提供学生知识点学习画像和学习路径,帮助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
3.各课程已积累的视频资源、教材、虚拟仿真实验、测试等各类教学资料结构化、碎片化关联至每个知识点,促进各类资源的高效应用。
4.课程知识图谱中,每1个学分对应的的知识点数量不少于80个,每个知识点包含知识点画像、知识点学习路径、知识点详细信息。知识点层级应梳理到3至4级。课程章节不少于6章,其中70%以上的章节应至少包含3个小节。
5.课程知识图谱建设完成后应及时开展教学实践,形成知识图谱应用案例1~2个。同时,应对知识图谱持续建设、不断完善。
(三)人工智能+课程
人工智能+课程重点突出人工智能赋能教学模式创新,教学从“师生交互”向“师/生/机”深度交互转变。人工智能在深度学习海量多模态数据的基础上,能够理解人类表达的自然语言和上下文语境,并通过强大的计算能力更快速给出问题的答案,提供内容详细、思路清晰的解释。
1.建设完整的课程图谱以及数字化教学内容(其内容应包括数字化课程和知识图谱课程的内容);
2.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给出实践的案例与教学工具(包括智能答疑、AI助教、AI助学、AI助管等);
3.完整的教案及课堂教学设计;
4.完整的课堂实录(学校智慧课室可自动录制)。
各类课程保证课程建设中提供的MOOC、教材、虚仿、测试等资源均无政治性、科学性错误及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问题。重视版权和知识产权问题,构建课程内容所使用的图片、音视频等素材应注明出处。使用的地图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地图审核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
四、支持与保障
(一)学校给立项的智慧课程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用于课程录制、视频制作、技术支持和教学设计、教学资源更新、教学案例开发等。
(二)鼓励入选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专业核心课程、自治区一流课程以及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开展智慧课程建设,鼓励在数字课程建设的基础上,继续建设知识图谱课程和人工智能+课程。
(三)在国家级、省级智慧课程遴选时,学校将从本次立项的智慧课程中择优推荐。
(四)学校将邀请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组团高校指导智慧课程建设,并组织相关培训和经验交流活动,提升教师的智慧课程建设能力。
(五)各教学单位应结合专业特点、师资情况和课程体系等,做好本单位智慧课程建设规划,鼓励教师积极投身智慧课程建设及应用,并对立项建设的课程实施动态管理,对课程实际应用、教学效果等进行长期跟踪监测。
五、建设执行与运行
(一)课程建设。原则上课程建设周期10个月,应于2025年8月底前建设完成课程相关要素,2025年秋季学期开课。
(二)课程运行。立项课程完成建设经教务部门备案,在学校指定平台运行(另行通知),满足运行要求后可申请转为MOOC,面向社会开放。课程上线、运行及成绩认定参照《集宁师范学院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办法》相关规定执行。
(三)课程验收。2025年底验收。须完成任务书中承诺的建设任务,并完成一期教学运行且评教结果为优秀,方可通过验收。
六、申报流程
(一)课程负责人向所在学院提交《集宁师范学院智慧课程建设申报书》(附件1)、最近一学期的课程教学大纲及其他佐证材料。
(二)各二级学院对申报材料进行严格审核并择优推荐,在申报书上签字盖章,填写《集宁师范学院智慧课程建设申报汇总表》(附件2),于12月10日前将申报书(一式两份)、汇总表(一式一份)、课程教学大纲及其他佐证材料(一式一份)交至行政楼212,电子版申报材料发送至jwc@jnnu.edu.cn。
(三)教务处组织专家评审,公示评审结果。
(四)获批立项建设的课程负责人提交《集宁师范学院智慧课程建设任务书》。
(五)学校召开专题培训会指导教学团队开展“智慧课程”建设。
联系人:陈素清
联系电话:0474-8989013
教务处
2024年1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