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用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学生毕业五年左右,可达到如下预期目标:
1.具备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 敬业爱岗、团结合作的品质,具备人文素质、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
2.掌握现代旅游管理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国际视野,管理能力,服务 意识,创新精神,能够从事与旅游业相关的经营,管理,策划,规划,咨询,培训,教育等 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3.能在各类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教育和研究机构等从事经营、管理、策划、咨询、 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毕业要求及其指标点
1.知识结构要求
掌握哲学,法学,社会学,科学技术,语言文学,艺术,职业发展与教育培训等方面的 通识性知识;系统掌握数理类,经管类,信息技术类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方法;熟练掌 握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旅游学概论,旅游接待业,旅游目的地管理,旅 游消费行为等旅游管理类专业理论知识与方法,鼓励掌握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及发展动态;了 解旅游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惯例。
1.1[文化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法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必要知识,具有必备的体 育知识,具有必备的外语知识,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军事常识,具有必备的就 业知识和创业知识,具有一定社会学知识。
1.2[专业基础知识]掌握旅游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能适应旅游行业不同类型企业 或部门的需求,熟悉我国关于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国内外旅游业和现代服 务业的发展趋势,掌握科学的学习与思维方法,具有运用旅游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 本能力。
1.3[职业技能知识]把握旅游业的发展动态,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具有较强 的协作精神、组织管理和策划能力,具有必备的就业知识和创业知识,掌握一定旅游产品研 究和开发能力。
2.能力结构要求
具备获取和更新旅游管理相关知识的自我学习能力;具有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的 基本技能;具有旅游服务意识和管理能力;具备信息处理操作和应用的一般技能;熟练掌握 1门外语并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具备专业文体的写作能力,较强的语言表达能 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2.1[基础能力]具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及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掌握文献检 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掌握创业的基本原理和方 法,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具有体育运动技能和锻 炼能力,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能力
2.2[专业能力]掌握旅游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扎实的旅游管理基本理论、基础知 识,具有运用旅游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具备较 高的外语水平,拥有较好的国际交流能力。
3.素质结构要求
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团 队协作精神,时代意识和国际视野;具备职业认同感,职业责任感和职业素养;身心健康达 到教育部规定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要求。
3.1[政治思想素质]有坚定的政治信念。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努力掌握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践行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科学的思想方法。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 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较高的思想修养和人文素质。遵纪守法,品质优良,情操高尚, 行为规范,具有社会主义民主观念和公民意识,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及积极进取的工 作态度。
3.2[人文素质]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大专层次所必需的基础理论 知识。
3.3[专业素质]具有导游、旅行社经营管理、酒店服务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 握旅游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有旅游管理的基本能力。具有必备的创业知识和就业 知识,具有一定的旅游产品研究和开发能力。
3.4[职业素质]掌握现代旅游管理全新理念,具备包括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景区经营管 理、导游工作能力等能力在内的旅游管理综合能力,热爱旅游管理相关工作。
3.5[身心素质]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具备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达到国 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较强的
心理承受能力和乐观向上的思想情绪。有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言语文雅、行为文明,注意 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掌握一定的管理和沟通技巧,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三、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对应关联矩阵
培养目标 毕业要求 | 培养目标1: 素质目标 | 培养目标2: 知识目标 | 培养目标3: 能力目标 |
素质结构 | √ |
|
|
能力结构 |
| √ | √ |
知识结构 | √ | √ |
|
四、学制、修业年限、学分及学位授予
学制2年,修业年限2-4年。
最低毕业学分为69学分,其中必修课程不低于 43学分,选修课程不低于26学分。
学生修满本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达到我院学士学位授予标准,授予管理学学士学 位。
五、主干学科与核心课程
主干学科:工商管理、经济学
专业核心课程:旅游学概论、旅游接待业、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消费者行为、旅游心 理学等。

六、课程结构及学分学时分配
课程类别 | 学分数 | 占总 学分 比例 (%) | 总学时 |
| 占课内 总学时 比例(%) | 备 注 |
|
课内 学时 总 数 |
1. 通识 教育 课程 | 通识必修课程 | 9 | 13. 1 | 160 | 136 | 15.6 | 实践学时24 |
|
通识选修课程 | 3 | 4.3 | 48 | 48 | 5.5 |
小 计 | 12 | 17.4 | 208 | 184 | 21. 1 |
2. 专业 课程 | 专业必修课程 | 16 | 23.2 | 272 | 272 | 31.2 | 
实践学时136 |
专业选修课程 | 23 | 33.3 | 416 | 416 | 47.7 |
小 计 | 39 | 56.5 | 688 | 688 | 78.9 |
3 .实践课程(环节) | 18 | 26. 1 | 1050 |
|
|
|
总 计 | 69 |
| 1946 | 872 |
|
毕业总学分 69 | 必修总学分 及所占比例 | 选修总学分 及所占比例 | 实践总学分 及所占比例 | 实践总学时及 占总课时比例 |
|
43 | 62.3 | 26 | 37.7 | 21 | 30.4 | 1210 | 62.2 |
|
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类课程 总学分及所占比例 | 专业类课程 总学分及所占比例 |
|
9 | 13.1 | 57 | 82.6 |
|
七、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表
1.通识教育课程(12学分,184学时)
(1)通识必修课程(9学分,136学时)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总/周 学时 | 理论 课时 | 实践 课时 | 考核 方式 | 上课 学期 | 备注 |
SF17001101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3 | 48/4 | 40 | 8 | 考查 | 1 |
|
SF17001102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3 | 48/4 | 40 | 8 | 考查 | 2 |
SF17001103 | 形势与政策(讲座) | 1 | 32 | 32 |
| 考查 | 1-4 | 每学期8学时 |
SF13001101 | 创业基础 | 2 | 32/4 | 24 | 8 | 考查 | 2 |
|
小 计 | 9 | 160 | 136 | 24 |
|
|
|
(2)通识选修课程(3学分,48学时)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总/周 学时 | 理论 课时 | 实践 课时 | 考核 方式 | 上课 学期 | 备注 |
RS00001201 | 人文与社会科学类课程 | 1 | 16 |
|
| 考查 | 2-4 | 自然科学和艺 体类专业学生 选修,不低于1 学分 |
ZX00001201 | 自然科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类课程 | 1 | 16 |
|
| 考查 | 2-4 | 人文社科和艺 体类专业学生 选修,不低于1 学分 |
JJ00001201
| 军体与健康类课程 | 1 | 16 |
|
| 考查 | 2-4 | 非体育类专业 学生选修,不 低于1学分 |
MY00001201 | 美育类课程 | 1 | 16 |
|
| 考查 | 2-4 | 非艺术类专业 学生选修,不 低于1学分 |
小 计 | 3 | 48 |
|
|
|
|
|
备注:允许学生跨专业选修其他专业的专业课程,折合通识选修课程。 |
2.学科专业课程( 39学分,688学时)
(1)专业必修课程( 16学分, 272学时)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总/周 学时 | 理论 课时 | 实践 课时 | 考核 方式 | 上课 学期 | 备注 |
SF13852102 | 旅游经济学 | 3 | 48/3 | 48 |
| 考试 | 2 |
|
SF13852103 | 旅游文化学 | 3 | 48/4 | 48 |
| 考试 | 2 |
|
SF13852105 | 旅游规划与开发 | 2.5 | 48/3 | 32 | 16 | 考试 | 1 |
|
SF13852107 | 旅游接待业 | 2.5 | 48/3 | 32 | 16 | 考试 | 2 |
|
SF13852108 | 旅游目的地管理 | 3 | 48/3 | 44 | 4 | 考试 | 1 |
|
SF13852109 | 旅游消费者行为 | 2 | 32/2 | 32 |
| 考试 | 1 |
|
小 计 | 16 | 272 | 236 | 36 |
|
|
|
(2)专业选修课程( 23学分,416学时)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总/周 学时 | 理论 课时 | 实践 课时 | 考核 方式 | 上课 学期 | 备注 |
SF13852202 | 导游业务 | 2.5 | 48/3 | 32 | 16 | 考试 | 3 |
|
SF13852205 | 生态旅游学 | 2.5 | 48/3 | 32 | 16 | 考试 | 3 |
SF13852206 | 会展旅游 | 2.5 | 48/3 | 32 | 16 | 考查 | 1 |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总/周 学时 | 理论 课时 | 实践 课时 | 考核 方式 | 上课 学期 | 备注 |
SF13852207 | 中国旅游地理 | 2.5 | 48/3 | 32 | 16 | 考查 | 1 |
|
SF13852211 | 博物馆管理与遗产解说 | 2 | 32/2 | 28 | 4 | 考查 | 2 |
SF13852212 | 国家文化公园管理 | 2 | 32/2 | 32 | 0 | 考查 | 1 |
SF13852213 | 内蒙古旅游资源 | 3 | 48/3 | 48 | 0 | 考试 | 3 |
SF13852214 | 乡村旅游发展与管理 | 2 | 32/2 | 32 | 0 | 考查 | 3 |
SF13852215 | 旅游市场营销学 | 2 | 32/2 | 32 | 0 | 考查 | 3 |
SF13852208 |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 | 2 | 48/3 | 16 | 32 | 考查 | 2 |
SF13852216 | 旅游地图编制 | 2.5 | 48/3 | 32 | 16 | 考查 | 3 |
SF13852217 | 旅游客源国概况 | 2.5 | 48/3 | 32 | 16 | 考查 | 2 |
SF13852218 | 旅游景观设计 | 2.5 | 48/3 | 32 | 16 | 考查 | 3 |
SF13852219 | 北方民族文化概论 | 1.5 | 32/2 | 16 | 16 | 考查 | 1 |
SF13852220 | 旅游行政管理 | 1.5 | 32/2 | 16 | 16 | 考查 | 3 |
SF13852221 | 会展策划与组织 | 1.5 | 32/2 | 16 | 16 | 考查 | 3 |
合 计 | 23 | 416 | 316 | 100 |
|
|
|
4.实践课程(环节)( 18学分,1050学时)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总 学时 | 周数 | 周 学时 | 考核 方式 | 上课 学期 | 备注 |
SF13854201 | 实践教学(含专业见习) (一) | 1 | 60 | 2 | 30 | 考查 | 1 | 实践周 |
SF13854202 | 实践教学(含专业见习) (二) | 1 | 60 | 2 | 30 | 考查 | 2 | 实践周 |
SF13854203 | 实践教学(含专业见习) (三) | 1 | 60 | 2 | 30 | 考查 | 3 | 实践周 |
SF13854301 | 综合实训 | 2 | 120 | 4 | 30 | 考查 | 4 | 集中实训环节 |
SF13854302 | 专业实习 | 5 | 300 | 10 | 30 | 考查 | 4 |
|
SF13894303 | 毕业论文(设计、创作) | 6 | 360 | (12) |
| 考查 | 4 | 计学时、学分, 不计入总教学周 |
SF13894304 | 就业指导 |
| 30 | 1 | 30 | 考查 | 4 | 不计学分 |
SF13894305 | 毕业教育 |
| 60 | 2 | 30 | 考查 | 4 | 不计学分 |
SF13894306 | 生产劳动实践 |
|
| 3 | 30 |
| 1-3 | 不计入学时学分 |
小 计 | 16 | 1050 |
|
|
|
|
|
第二课堂 实践教学课程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2 |
|
|
| 由工作 指导委 员会负 责组织 实施和 学分认 定。 | 1-4 | 最低修读 2学分 |
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 |
|
|
|
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 |
|
|
|
社会实践与劳动锻炼 |
|
|
|
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 |
|
|
|
技能特长与专业培训 |
|
|
|
志愿服务与工作履历 |
|
|
|
小 计 | 2 | 第二课堂具体内容详见《集宁师范学院共青团“第 二课堂成绩单 ”制度实施办法》和《集宁师范学院 “第二课堂成绩单 ”制度实施细则》。二课堂由学 校“第二课堂成绩单 ”制度实施工作指导委员会负 责组织实施和学分认定。 |
合 计 | 18 | 1050 |
|
|
|
|
|
八、各学期周必修课时统计
课程类别 | 教学周学时(周) | 备 注 |
第一学期 19周 | 第二学期 19周 | 第三学期 19周 | 第四学期 17周 |
1.通识教育课程—通识必修 | 3 | 5 | 0.5 | 0.5 | 按课内学时统计 |
2.专业必修课程 | 8 | 9 | 0 | 0 |
小 计 | 11 | 14 | 0.5 | 0.5 |
5.集中实践环节 | 2周 | 2周 | 2周 | 17 周 |
|
九、说明
1.本次培养方案的执行对象:从 2024 级专升本专业学生开始执行;
2.本次修订培养方案的负责人和参加人员,包括本专业负责人及教师、基础教育学校教 师代表、同行专家、毕业生代表、高年级学生代表(在相关代表的姓名后备注具体单位和信 息)。
负责人:么秀杰 集宁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
董彦 集宁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教研室主任
教师代表(不小于3人):
曹晓慧 集宁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
朱晓敏 集宁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
郝文丽 集宁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
姚亚菲 集宁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
池洋漾 集宁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
行业专家(不小于3人):
张超 北京国际饭店经理
杨青 中国旅游集团经理
王鹤 内蒙古白桦林生态旅游公司经理
毕业生代表(不小于3人):
杨迪一 2024届毕业生
刘东琦 2024届毕业生
崔晶晶 2024届毕业生
高年级学生代表(不小于3人):
贺健 2022级学生
李梦 2022级学生
袁小敏 2023级学生